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14 19:46:11
◎中原地產研究院表示,2023年上半年,深圳商務公寓的供應面積僅3.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5.9%,上半年公寓供應量僅為去年全年的6.6%。2020年深圳停止商務公寓審批后,供應持續下降。
每經記者 陳榮浩 每經編輯 陳夢妤
剛剛過去的周末,香港長實集團“7折”開賣新盤的消息席卷整個地產圈,市場對于降價賣房的呼聲越來越高。
8月13日下午,深圳羅湖房產中介劉森在朋友圈推薦了一套新房,標注“備案價打5折出售”“原價9.8萬/平,現價3.89萬/平起”等字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詢問得知,該樓盤為位于羅湖的仁恒深之源項目(備案名仁恒世紀大廈)。
記者了解到,目前深圳的商務公寓市場存在較為明顯的滯銷情況,有項目開盤4個月僅網簽3套,也有項目選擇直接大幅降價開賣,甚至還有樓盤開出過高達15%的渠道傭金。
在深圳房地產市場,商務公寓是一種特殊的存在。由于不限購,商務公寓一度成為投資客追捧的產品。不過,因其二手交易稅費高以及不可落戶、沒有學位等屬性,使得部分購房者不愿意購買這類型產品。
從目前深圳商務公寓市場的現狀來看,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供應量極少,二是熱度遠不及住宅市場。甚至在一些房地產機構統計的月報、年報中,二手商務公寓的成交情況被非常默契地忽略掉了。
8月13日下午,在仁恒深之源項目現場,置業顧問吳磊分別向記者計算了兩套約60平方米左右房源的價格,其中中高層這套總價258萬元,折合單價約4.3萬元/平方米;低層這套總價241萬元,折合單價約4.01萬元/平方米。而同樣的樓層、戶型,兩年前的價格曾達到7.55萬元/平方米。
“我們這個項目的品質以前是跟深圳灣一號對標的,目前已經是現樓狀態,不過為了裝修品質,我們會安排到明年9月統一交房。”吳磊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深圳市場監督管理局數據了解到,同樣面積為60平方米左右的1棟610,在2021年的備案總價為448萬元,折合單價約7.55萬元/平方米。而現在僅售241萬元,單價約4.01萬元/平方米,相當于之前備案價的5.3折。
圖片來源: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而劉森發布的信息顯示,“原價9.8萬/平,現價3.89萬/平起”,目前銷售均價約4.5萬元/平方米,將于明年9月交房,采用精裝修交付。“這個盤高峰時備案價達到過9.67萬元/平方米,相當于現在打5折都不止,而且這是公寓,現樓,不會出現像住宅一樣大幅降價就無法備案的問題。”
8月14日上午,Co-Found智庫房地產行業研究負責人董南一通過微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商務公寓本身定位的市場人群范圍就較窄,整體受眾及關注度不如住宅,需求也比住宅差很多。”
早期的商務公寓,一般主要為商務人士提供中短期商務與住宿服務,其土地性質為“商業用地”,多位于地段較為繁華的區域,產權通常是40年或50年。
之前深圳樓市火熱時,商務公寓市場也出現過“遭哄搶”案例。比如2019年2月,華潤深圳灣瑞府400平方米、總價8000萬元左右的豪宅秒光;2020年2月,華潤深圳灣潤府開盤,總價達3000萬元的大戶型公寓幾乎秒光。
但到了2020年7月,為了打擊通過商務公寓炒房,深圳開始對這一市場“動刀”。
2020年7月31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聯合發布《關于停止商務公寓的審批通知》,宣布全市范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停止新的商務公寓項目審批;鼓勵已批商務公寓項目轉為可售型人才房;減少商業用地比例,增加居住及配套用地比例。
深圳的商務公寓市場在2020年形成峰值后,供應開始一路下滑。根據深圳中原地產研究院數據,2023年上半年僅有兩個公寓項目獲批,分別為錦繡時代廣場、兆鑫匯金廣場。
中原地產研究院表示,2023年上半年,深圳商務公寓的供應面積僅3.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5.9%,上半年公寓供應量僅為去年全年的6.6%。2020年深圳停止商務公寓審批后,供應持續下降。
目前還在售的商務公寓項目,也普遍存在著難賣困境。比如,今年4月剛入市的錦繡時代廣場項目,根據深圳房地產信息平臺數據,開盤4個月后,截至8月14日,該樓盤僅3套房源顯示為已簽認購書或已備案,其他樓盤均顯示為“期房待售”。
此外,高傭金、送家電大禮等促銷方式,幾乎也是深圳商務公寓市場的常態。比如位于羅湖深南東路的兆鑫匯金廣場,根據項目海報,去年開盤時給房產中介開出的單套傭金曾達15%。
而前幾年不少較為火熱的商務公寓,現也存在難賣上價的情況。如位于南山留仙洞戰略型新興產業總部基地的萬科云城,2015年開盤時一套66平方米的兩房,總價約448萬元,折合單價6.8萬元/平方米。如今同面積戶型的房子,業主掛牌價普遍在460萬-520萬元不等,與8年前相比漲幅不大。
8月14日下午,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記者,“深圳市場部分存量商務公寓項目去化難,本質還是供應過剩。目前除了降價、改為可售人才房、做更好的品質外,基本難有其他辦法。改為可售型人才房或長租公寓是開發商可考慮的方向之一,這主要取決于項目定位。”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森、吳磊為化名)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榮浩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