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18 22:47:16
“去洛陽化”背后的城市焦慮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725958
這個暑期檔,《長安三萬里》火爆全網,“跟著詩詞去旅行”成為新的潮流。
如西安、武漢、揚州、商丘、岳陽等城市都被帶火,而電影中卻只字未提洛陽,令許多當地人感覺“憋屈”——“你把(洛陽)故事拿到長安,游客都跑長安去了”。
近日,洛陽市隋唐史學會發布聲明稱,該影片中部分情節描述、部分人物身上發生的故事均與真實歷史不符,極易誤導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影響歷史人物出生地、事發地的同胞感情。要求電影制品方、導演、編劇等發表糾錯、致歉聲明。
一紙聲明,讓洛陽和《長安三萬里》再次成為熱點話題。這些年,一部熱門文化產品,有一些地域性的文化討論,甚至促成文旅引流也是常態,這或是洛陽當地人們此番對《長安三萬里》如此放不下的深層原因之一。
但歸根究底,經濟話語權是文化話語權的基礎。所謂網友口中的“去洛陽化”,一定程度上傳遞出的是洛陽的“城市焦慮”。
論經濟,今年上半年洛陽實現GDP 2937.7億元,同比增長3.9%,跑輸全省大盤1.1個百分點。從總量上看,已經超越襄陽,但想要拿回“中西部非省會第一城”的排位并不容易;
論文化,洛陽并不缺影視爆款IP,就像《風起洛陽》常常被拿來跟《長安十二時辰》比較,但洛陽卻并沒有借此孵化相應場景,能讓人聯想起盛唐的僅有漢服、牡丹……
這才是“去洛陽化”質疑所暴露出的深層次問題。不過,從官方層面的動作來看,洛陽似乎正在走向“覺醒”。
今年上半年以來,洛陽已經考察西安、菏澤等城市,要學習借鑒兄弟城市的理念思路、經驗做法。而這些城市都曾是洛陽“明爭暗賽”的對象,從這一維度看洛陽的格局正在打開。
李白與杜甫第一次相逢在洛陽,并非影片中描寫的長安;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陽,并非影片中描寫的長安;“一日三絕”發生在洛陽天宮寺,并非影片中描寫的揚州;救下了郭子儀的是李白,并非影片中描寫的高適……
這是洛陽隋唐史學會眼中《長安十二時辰》的“四宗罪”,也是當地部分網友質疑影片“去洛陽化”的核心證據。
圖片來源:《長安三萬里》官微
在學術層面而言,四個主要問題其實都沒有太大爭議,就像路演現場,《長安三萬里》謝君偉也曾坦誠李杜相會在歷史記載中發生在洛陽,這部電影是以高適的視角展開,“我們看到的李白也好,杜甫也好,其實是他們人生的一些軌跡,在我們片中沒有完全展現出來。”
隨著事態的發酵,有關藝術改編與還原歷史的尺度將進一步理清。不過,從目前來看,《長安三萬里》事件給洛陽帶來了熱度,但卻并沒有帶來多少“好感度”。有觀點認為,炒作話題對于地方文旅弊大于利,洛陽何不拿出更豁達的態度,借勢邀請大家來洛游玩。
這并非沒有先例可循。今年4月,奇幻仙俠劇《長月燼明》熱播,敦煌、蚌埠、宣城等地官方“各出奇招”曬出當地風景與人文特色,競相成為“網紅”打卡地。
僅僅因為“宣城王蕭凜”的名字,宣城文旅局便借機營銷,“今晚景王澹臺燼 羅云熙Leo要去抓宣城王了?宣城不答應呢。宣城不答應呢。淄博燒烤火了,蚌埠高鐵票沒有了,五一來我們宣城吧……”
如此操作,網友很是買賬,微博閱讀量很快破百萬。有網友評論,“敦煌到現在沒懂,蚌埠半夜爬起來上桌,只有宣城帶著碗筷不請自來!原來是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地方,漲知識了。”
其實,《長安三萬里》熱播,洛陽文旅本該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事實上,洛陽本身并不缺文化資源,亦不缺影視IP。從徐克拍的《狄仁杰》系列,到改編自馬伯庸的《風起洛陽》,洛陽幾乎都是毫無疑問的主角,但是鮮少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品牌。
與之相比,隔壁的西安在盤活影視資源上似乎更得心應手。同樣是改編自馬伯庸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取景地在寧波,但是西安卻借機打造出首個沉浸式唐風市井生活街區——長安十二時辰,每天數以萬計的游客在這里找到“大唐盛世”。
從更深層次來講,這是文化品牌的問題。一部熱播劇僅僅只是一個“流量入口”,更為關鍵的是如何真正打造出自身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否則可能依然免不了《杜甫傳》中刺痛的感嘆——“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生導師、青年學者韓瀟分析認為,相比于傳播知識,電影的意義更多的在于塑造文化認同,引起觀眾對相關題材的興趣。
就這一點來說,無論是長安還是洛陽的歷史文化繼承方,都是受益者,關鍵看誰更能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做得更全面、更落地、更具有吸引力。
從一定程度上講,經濟話語權是文化話語權的基礎。作為曾經享譽全國的重工業基地,洛陽確實已經“沉寂”許久。
2022年,洛陽實現GDP 5675.2億元,先后被身后的榆林、襄陽反超,穩坐多年的“中西部非省會第一城”易主。這對于很多當地人而言,是有點難以接受的。
今年上半年,洛陽GDP達2937.7億元,同比增長3.9%。即便是增速低于全省,但是總量上卻完成了對襄陽的反超。不過,要想拿回“中西部非省會第一城”的座次絕非易事,領跑的榆林已經跨過3000億臺階。
對于洛陽而言,“中西部非省會第一城”還意味著,有跟省會城市同臺競技的實力。
我們暫且不提“一五”時期,國家156個重點項目中十個在河南,洛陽獨占其七。就算將時鐘撥回十余年前,中部六省會都還有跟洛陽拉開差距。從2000年至2009年中,洛陽和合肥“你追我趕”,洛陽九度領先。
2009年,洛陽被合肥反超,差距不斷拉大,至今經濟總量已經不及后者的一半。也就是最近十余年,洛陽開始頻頻以“中西部非省會第一城”進行宣傳。也僅僅只有在談及古都時,才與西安、南京、北京等城市并列。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728808
洛陽為何掉隊?
城叔此前跟當地專家學者溝通時,被提及最多的便是“結構困境”:產業轉型較為緩慢,工業占比過快下滑,重工業占比偏高等。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任曉莉還有一個流傳較廣的判斷,相比國內其他城市,“洛陽似乎少了一點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危機意識”。
尤其是三年疫情,使得洛陽工業結構的危機加速暴露。從上半年經濟表現來看,洛陽盡管沒有公布工業增加值增速,但是二產增速僅為1.5%,工業支撐不足仍然是經濟“失速”的重要因素。
城叔曾分析,洛陽第二產業占比從2011年的61.3%下降至2021年43.7%,并且在2017年完成“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今年上半年,二產占比已經進一步下滑至42.9%。
有觀點認為,就是在此過程中,老工業基地洛陽開始“搖擺”,強調服務業引領,而新興產業又未能形成有力支撐造成工業占比的快速下滑。這從固定資產投資額的變化也能看出一些端倪,2013年之前洛陽二產投資高于三產投資,但是此后三產成為投資增長的主力。
顯然,洛陽的傳統產業轉型較為緩慢,加上新興產業支撐不足,成為工業發展的主要困擾。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王新濤曾對城叔表示,工業景氣度對洛陽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大。近兩年來,洛陽工業增長趨緩,主要是高增長的風口產業較少,規模相對較小,整體上產業鏈或產業集群還未能形成,“處于一種轉型期的陣痛”。
今年上半年以來,洛陽的“危機感”也愈發明顯。
從書記、市長親自帶隊密集考察學習兄弟城市,到“洛陽政研與改革”刊文《中航鋰電改革發展經驗對我市發展“風口”產業的啟示》文章刷屏,以及結合調研將“漢服經濟”與淄博“燒烤經濟“做法對比分析的調研報告,洛陽都展示出“時不我待”的姿態。
今年6月,洛陽市委書記江凌率隊到西安考察學習,被當地媒體解讀為兩座城市緊緊地“握了手”;7月,洛陽市市長徐衣顯率隊赴菏澤考察,就加強牡丹產業合作進行洽談交流。
他表示,希望兩地以花為媒,發揮各自優勢,組建市場化牡丹推廣聯盟,建立常態化產業合作機制,在文旅融合、牡丹產業等方面開展更多務實合作。
這兩次考察都極具信號意義。西安和洛陽,”十三朝古都”誰是正統、誰是絲綢之路起點;洛陽和菏澤,誰的荷花更“好看”。一個十分有趣的細節是,菏澤叫中國牡丹之都,洛陽則叫牡丹花都,多年來兩地為了一朵牡丹花“明爭暗賽”,菏澤當地流傳一句詩——“洛陽牡丹甲天下,菏澤牡丹甲洛陽”。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978677
跟競爭對手“握手”,認清自身優勢和差距,也正是洛陽打破沉疴的開始。以牡丹為例,洛陽賞花經濟高度發達,但是對牡丹全產業鏈的開發還有所欠缺,導致牡丹產業“長不大”。而菏澤,已經形成從單一觀賞到精深加工、文化創意“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的勢頭。
更進一步,西安、襄陽等城市在先進制造業領域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洛陽借鑒。毫無疑問的是,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根基,亦是洛陽能否重拾“榮光”的關鍵。一方面,洛陽正在全力推動制造業的新一輪“三大改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另一方面發展風口產業亦成為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抓手。
近日,洛陽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再次對發展風口產業作出部署,積極搶占產業新賽道,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同時立足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風口產業、不同地方應抓風口產業也不相同的現實,全會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緊盯重點領域,選準主攻方向,有的放矢地把風口產業做起來。
要知道,洛陽并不缺少機會。近日,寧德時代在洛陽成立2家新能源公司的消息不脛而走,引發廣泛關注。去年9月,由寧德時代投資的中州時代新能源生產基地項目在洛陽市伊濱區開工,首期項目總投資約140億元,預計3年內建成投產,外界預期產能約在約在40GWh。
倘若能夠順利完工,將成為洛陽2025年“力爭新能源電池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最重要的支撐。
就在三天前(8月15日),洛陽市與全省同步舉行第九期“三個一批”項目建設活動,全市集中開工省重點項目37個,總投資277億元,其中不乏像麥斯克電子年產360萬片8英寸硅外延片項目等新型半導體材料等風口產業項目……
從今年重點項目簽約和建設情況來看,洛陽產業轉型以及風口產業建設正在不斷提速。但是接下來能否真正重塑制造業優勢,乃至成為先進制造業強市,還需要將“危機意識”更多地具化到項目招引、人才引育等行動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