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07 14:33:07
每經編輯 黃勝
針對網傳“湖北襄陽健橋醫院院長勾結網絡中介利用網絡平臺公開販賣出生證販賣嬰兒”的情況,新華社記者7日從湖北省襄陽市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涉事醫院院長正在接受調查。
11月6日,上游新聞記者通過多種渠道證實,13年前,該院院長葉有芝曾因非法鑒定胎兒性別被拘。她還在看守所內寫下悔過書,稱她一時糊涂走上犯罪道路,有損白衣天使的形象。
2010年11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旗下的楚天快報刊發文章:2010年4月,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西城辦事處的孕婦張某,來到該市安珍醫院婦產科就診,已經懷孕5個月了,因為不想再生個女兒,她要求醫生給她做胎兒性別鑒定。
楚天快報2010年11月報道,葉有芝非法鑒定胎兒性別被拘。楚天快報
另據封面新聞,有多位網友質疑,葉某疑似因非法鑒定胎兒性別并提供引產手術被處罰過。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襄陽日報》曾報道,上述職工醫院婦產科醫生葉某芝擅自在個人公寓及親戚私宅內,非法為兩名孕婦提供胎兒性別鑒定并手術終止妊娠。法院審理認為,葉某芝的行為構成非法進行節育手術罪。鑒于其認罪態度較好,有一定悔罪表現,可酌情對其從輕處罰,一審判處葉某芝拘役5個月,并處罰金1萬元。
此處“葉某芝”的名字與健橋醫院院長葉某的名字完全相同。襄陽市公安局負責人表示,也將核實此兩個名字是否為同一人,核實葉某是否有前科。
近日,知名打拐志愿者上官正義舉報湖北襄陽健橋醫院院長葉某某涉及販賣出生證明,暗訪視頻引輿論高度關注并引發網友熱議。
據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都市接到辦》6日報道,記者暗訪調查一個多月,與一名倒賣出生證明的中間人聯系上,對方表示只需要拿96000元,就能為孩子辦理一個真實可查的《出生醫學證明》,而且還可以先落戶后付錢。在中間人的介紹下,記者在湖北省襄陽健橋醫院,只提供了寶寶的姓名等相關信息,連寶寶都沒有到場,就在醫院院長葉某的親自參與下,成功為一個“虛擬”寶寶辦出真正的《出生醫學證明》,而且就連“偽造”的寶媽病歷檔案以及寶寶的疫苗本都在醫院成功備案。倒賣出生證明的中間人表示,這96000元中有66000元是醫院院長的提成,而剩余的則被產房的人員瓜分。“我們犯的是死罪!”對于倒賣《出生醫學證明》的嚴重性,院長葉某比誰都清楚,但她依然選擇了鋌而走險。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11月6日,上官正義發布微博稱,經過一年多的暗訪發現,襄陽健橋醫院院長葉某某販賣出生證明、疫苗本。上官正義稱,在販賣出生證明過程中有網絡中介的參與,中介向他表示,這樣做主要是幫助“領養”來的孩子解決戶口問題,買證者只需提供身份信息,給9.6萬元,醫院方面就會按照“正常”生產流程,在醫院辦理建檔,產檢,住院,分娩,出院等全套真實信息,“生產”兩天出院后,客戶就可以帶著買來的孩子前往該醫院采集足底血(新生兒出生采集足底血),后辦理出生證明,全部過程最長7天就完成。同時,醫院方面提供全國版本的疫苗接種本,并按照“真實”新生兒出生的流程“打疫苗”,打印乙肝及卡介疫苗注射記錄,注射日期,疫苗生產廠家及疫苗批號。
據上游新聞,上官正義向記者表示,目前他掌握到販賣出去的出生證明涉及北京、山東,四川,甘肅等地,均已成功落戶。
湖北省襄陽市衛健委黨組書記趙旭稱,11月6日晚,衛健執法人員在民警之前趕到醫院,封存了涉事科室門口的監控視頻,調取了多臺電腦中儲存的記錄。隨后,民警趕來,雙方一同展開調查。當晚,葉有芝被公安帶走。襄陽市多名醫療系統人士告訴記者,葉有芝在該市醫療系統“口碑不好”,破壞了醫療秩序,多家醫院工作人員曾聯合起來向主管部門反映該院問題。葉有芝曾對外宣稱,她一步一個腳印地打造了以婦科、產科馳名鄂西北的襄陽健橋醫院。
襄陽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李新橋告訴上游新聞記者,為把此事徹查清楚,他將于11月7日上午約見上官正義。
11月6日,襄陽市衛生健康委發布情況通報:我委已關注媒體平臺發布的關于“湖北襄陽健橋醫院院長勾結網絡中介利用某視頻平臺公開販賣出生證販賣嬰兒”的情況,并立即聯系公安部門、衛生監督局介入調查,同時安排專人聯系相關知情人士懇請提供支持。后續將根據調查情況持續通報。
據襄陽健橋醫院官網,襄陽健橋醫院前身是襄陽102醫院,原為湖北省工業建筑集團職工醫院。2011年,襄陽102醫院完成改制成為一家民營醫院,床位近200張,為一家集婦科、產科、兒科、內科、外科等科室的綜合性醫院。2017年,正式更名為襄陽健橋醫院。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封面新聞、上游新聞、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都市接到辦》、公開消息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19578938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