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17 20:48:11
作為一家抱有孵化出“文創生態”愿景的企業,睿意高攀深知在行業中長期沉淀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有經驗、有資源才能做孵化,這是長年累月積累下來才會有的能力?!?/p>
每經記者 石普寧 每經編輯 唐元
“在公司中臺能力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搭建生態猶如在一片希望的田野上,播下一顆顆的種子。”
“我們提供養分,提供光合作用,提供他們需要成長的各類物資。讓他們變成小芽,再變成小樹,然后變成大樹。樹越種越多,大家越長越好,最后就變成了一大片森林,這就是生態了。”
在睿意高攀文化創意(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睿意高攀”)創始人、董事長劉??磥?,這是一個“從平臺到生態”的睿意4.0目標的漸進過程。
創立于2007年的睿意高攀,在成立之初,便有一個文創夢想,其官微上如此寫到:“讓文創與商業相互成就”。
如何從平臺到生態?劉睿坦承,建立生態是“最難的”,但卻也是解決公司發展路徑問題的必經之路。挑戰不僅來自于每家企業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各類瓶頸本身,同樣也來自文化創意行業本身,睿意高攀將之總結為“商業化之痛”與“產業化之痛”。
何以破題?一種解題思路是關注創意生產的知識沉淀。睿意高攀首席知識官楊培文坦言,行業發展受阻的一大緣由便在于過去作坊式的文創行業模式,創意知識難以沉淀,更無從提及系統化的工具。因此,應當用技術的方式反推,提高行業的知識密集性,以形成行業的產業化良性發展趨勢。
這勢必要求一種對長期主義的堅持。作為一家抱有孵化出“文創生態”愿景的企業,睿意高攀深知在行業中長期沉淀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有經驗、有資源才能做孵化,這是長年累月積累下來才會有的能力。”劉睿說。
具體的操作路徑則被楊培文總結為“虛事實做,實事虛做”,“要談創意,別光談創意多么美好,直接拿可觀的現金來獎勵。當我們要追求更高的目標,用更領先的技術,創造更領先的解決方案,則要讓大家感受到精神力量,像我們口號說的一樣——‘不止向前’。”
本期創史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和睿意高攀創始人、董事長劉睿以及首席知識官楊培文聊了聊,有關商業化與產業化之痛、“從平臺到生態”的睿意4.0目標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的話題。
睿意高攀成立于2007年,如今,其以“賦能萬億商業資產,成就十億文創平臺”為愿景,旨在搭建規模化、復合型、創投型的文創平臺。
2018年,團隊規模已達百人左右,由此帶來的管理問題接踵而至。睿意高攀逐漸開始面臨商業化和產業化之痛。
據劉睿回憶,當時,創意管理能力攤薄導致客戶服務質量下降,整個團隊的內部矛盾也隨之激發,陷入惡性循環。
“你會發現過去的行業模式只能做到這么大,也沒有看到更大的。”而這背后,更是一種創意管理人面對職業生涯“天花板”的無奈。按照當時的路徑,一位員工最高可以做到事業部負責人,而一旦在此崗位上停留兩三年,其多少都會萌生自己“單干”的念頭。
“我們總結發現,除了經營管理能力需要提升,商業模式更需要改變。”
劉睿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由此開始實行合伙制平臺化,從前的事業部變成公司,公司變成平臺,此前的事業部負責人成為自己公司的法人代表、股東,制定自有的章程、商業模式與發展方式。“讓核心的創意人變成老板,用自己的方式創造自己的事業平臺,這就是我們的治理結構。”
與此同時,以賦能為核心的中臺開始搭建,提供從創意落地到商業化的全流程服務。
睿意高攀首個AI日現場 圖片來源:睿意高攀文創集團
“事業部變成公司以后,別人怎么發展?得賦能吧?我們就需要一個中臺,中臺補足了很多小公司難以具備的能力,因此可以幫助他們發展。”劉睿說。
除了企業內部,來自文化創意行業的挑戰也在時時刻刻“敲打”著劉睿。這種挑戰在某時刻會顯現成一種悖論。
一方面,文創似乎無處不在。“現在街邊的小商販,很多Logo都是設計過的,名字都是花心思取過的,甚至連裝盤都有講究,這些都是文創。從大的范圍來說,我覺得文創是下一個,或者已經是一個重視精神文化價值的社會新基建,所有的東西都離不開它。”
另一方面,商業化與產業化之痛如影隨形。“創意需要商業化才能有生命力,而商業化有時比創意更難,”楊培文感嘆道,商業化之痛主要體現為優秀的創意人難以將其能力變現。產業化之痛則在于行業長期以來依賴個人的優秀創意產出,常常是作坊式模式,難以形成規?;?,“比如創意資產難以評估,個體也很難引進新的技術,這些都不利于創意資產的長期沉淀,資本也無法進入。”
睿意高攀成都總部 圖片來源:睿意高攀文創集團
“文化創意產業是用文化創意的能力,為社會生活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楊培文補充道,而當面對一項較為復雜或規模龐大的項目時,一個單打獨斗的團隊想要完成是很難的,這不僅需要具備各種能力,也需要匹配到相應資源,“文創行業從作坊式模式,到產業化發展,是我們最重要的利基。”
中臺,作為轉變后商業模式的核心,在集團與文創業務生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果說之前睿意高攀的角色還是“造夢者”,那么此時便轉換為了“圓夢人”,幫助創業公司實現夢想。
從保證創業企業“活下去”的角度來看,中臺能夠提供的,首先是吸附資源的能力。
劉睿以一組數據舉例,一家文創行業的創業公司,目前一年的商業化線索可能在10條左右。如果難以把握機會,后果可想而知。而作為對比的是,中臺一年提供50-60條商業化線索。
此外,中臺里提供的資源能級也更高,可以以更強大的創意能力,服務更頭部的企業,“創造什么能級的作品、服務什么能級的客戶,標志著這家文創公司處于什么位置,又對應可以賦能什么級別的核心創意人。”
劉睿 圖片來源:睿意高攀文創集團
其次,人才補給。
“幾個人開公司會怎么樣?答案是:開著容易走散,”劉睿說,作為一個極為看重人的行業,中臺一來解決創業公司優秀人才“補位”的問題,二來可以找到行業的“高手”加入,“創業公司本身平臺不大,別人也信心不足。但是在中臺的賦能下更愿意加入,畢竟這是一個強大的實力支撐。”
“活下去”之后,還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在這方面,有關企業的組織發展、運營管理相關的專業技術服務,中臺都相應儲備,也有工具可以采用,比如專門開發的信息管理系統,“做企業天天都是一地雞毛的事情,每個階段、每個顆粒度很小的東西,都有可能會難倒創業者——這些我們都有經驗,而且是把經驗體系化為了方法論。”劉睿稱。
簡而言之,這是在平臺化的治理結構之下,一種“王牌”與“舞臺”的關系。將創業公司打造為王牌,為平臺提供的舞臺創造作品,將資源成功商業化變現。
“我們有標準的方法和制度,幫助創業公司解決問題,”楊培文說,“同時我們去吸附資源,讓企業去接觸之前無法接觸到的客戶,展現出原本無法展現的能力,幫他們創造更高、更大的舞臺。”
更直觀地來看,這好比是幫助一個曾經的尖子生在更“卷”的氛圍中更進一步。優秀的創業公司在本地的小舞臺競爭中可以做到90分,但一旦換到更大的舞臺上競爭,會發現自己變成了80分甚至70分的團隊。
如何依舊做到90分甚至超過90分?睿意高攀能做的,一是“墊塊磚”,先把落后的分數補上;二是“扶著走”,在此過程之中慢慢為企業補給能量。
楊培文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2023年已接近尾聲,不出所料的話,人工智能將會成為本年的年度熱詞之一。事實上,從去年年底以來,以生成式AI為代表的技術迅猛發展,對包括文創產業在內的行業都已或正在造成深刻的變革。
沒有企業愿意在這場人工智能的熱潮之中落下,睿意高攀亦不例外。行業紛紛聚焦是否可落地。對此,睿意高攀的回答是:可以落地,但需要一些人類的巧勁。
從10月開始,每月的第一個周三成為“睿意AI日”。在第二期的AI創作實戰分享中,分享人展現了如何結合主流的兩款AI繪圖軟件以及經典的Photoshop以進行創意實踐,“所有AI繪圖軟件都是為你的想象力買單。”
一幅更完整的布局圖景,顯現在以“文創·共鳴科創”為主題的睿意高攀2023年度創造力音樂會上——在一個本是用作Live house的場館中,狂歡之余,作為中臺系統的睿意AI工作站、睿意社交媒體洞察系統、睿意生態管理平臺以及作為線下空間的城文錦地也紛紛揭曉。
圖片來源:睿意高攀文創集團
“AI的突破點和文化創意行業緊密相關,我們大量的產出,無論是文字也好,視頻也好,圖片也好,其實是溝通內容的產出,所以它對于行業的生產方式變革影響巨大。”
楊培文表示,雖然行業內對于生成式AI的落地還在積極探索,結合到具體應用場景來看與理想狀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正因如此,睿意高攀已經在提前做布局,并在內部推動新技術在場景中的應用。
一個正面的反饋是,根據對體系中100多位設計師的調查發現,有67%的設計師認為AI幫助他們將工作效率提高了30%以上。
除了創意之外,技術的加持同樣也體現在經營管理方面。針對上述的“商業化之痛”,睿意高攀業已推出了生態管理系統,意在通過技術的方式,將創意公司經營管理的方法論固化為系統。比如,客戶滿意度的評分有所下降,系統就會標紅,從而提醒相關人員提前預判和處理。
“說實話,相對于其他行業,科技技術對于文創行業的改變相對要慢一些。所以睿意高攀覺得可能正好是最好的一個機會——讓科技進一步重塑文創。”楊培文稱。
AI生成短片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事實上,無論是中臺的賦能,還是技術的投入,落腳點始終在文創生態的打造上。歸結來看,睿意高攀正在嘗試做的,就是將文創行業的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沉淀,讓創意管理的知識變得體系化和工具化,從而促進產業化發展。
而這也是睿意4.0的目標。據劉睿介紹,睿意高攀的首個城市數字文創金融共創空間——城文錦地也蓄勢待發,公司對其的定位是垂直行業的孵化器。
在他看來,與本質上主打空間運營的共享辦公空間不同,該空間的能力在于能夠實現解決文創企業“真正的孵化”,“必須在一個行業長期沉淀,有經驗有資源,才能做孵化。”在這其中,空間起到一小部分作用(10%-20%),資本起到一部分作用(20%-30%),而占比至少一半以上的依舊是生態(50%-60%)。
生態的實現絕非易事,但其結果同樣讓人充滿想象空間,或者是孵化出一家中國頭部的文創企業,或者是催生出各類驚艷的創意作品,更或者是帶動整個文創產業的發展。
反過來看,這對于睿意高攀也是一種帶動,“過去我們可能是火車的車頭,現在大家都是車頭。每一個車頭又會衍生出新的探索方向和能力。”劉睿一邊在A4紙上畫出架構,一邊告訴記者。
架構像一個小宇宙,圓形的空間當中布滿點點繁星,每一個星星都是一個能量體,“從平臺,到生態,所有的生態企業都有自己的夢想與能量,有問題不止找中臺,彼此都在探索,互相可以支持,整個就轉起來了。”
本文作者系天府文創云記者石普寧,轉載合作相關可搜索“天府文創云”公眾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