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13 00:13:49
每經AI快訊,2024年1月12日,中信建投發布研報點評天壇生物(600161)。
核心觀點
1月10日,公司發布2023年度業績快報公告,2023年受診療需求復蘇及醫生、患者認知提高推動,業績實現較快增長。公司持續推進漿站拓展及建設工作,年內17家漿站獲得采漿許可證;研發管線持續推進,重組VIII因子及高濃度靜丙陸續上市。預計2024年,公司憑借行業領先的漿站規模,采漿量有望穩健增長,疊加需求端持續旺盛,業績預計將實現進一步增長。
事件
公司發布2023年度業績快報,業績符合預期
1月10日,公司發布2023年度業績快報公告,2023年預計實現:1)營業收入51.82億元,同比增長21.59%;2)歸母凈利潤11.03億元,同比增長25.23%;3)扣費歸母凈利潤10.95億元,同比增長28.31%;4)基本每股收益0.67億元,同比增長25.23%。
業績符合預期。
簡評
2023年業績實現較快增長,23Q4受高基數影響
按照公司2023年業績快報,2023年第四季度預計實現營業收入11.60億元,同比下降14.03%;歸母凈利潤2.16億元,同比下降22.96%;扣非歸母凈利潤2.16億元,同比下降20.32%。2023年公司業績整體實現較快增長,主要由于:1)患者診療需求復蘇,醫院端診療秩序逐漸恢復;2)醫生和患者對以靜丙為代表的血制品認知度提高,推動銷售增長。2023Q4公司業績出現同比下滑,預計主要由于去年同期業績高基數所致。
批簽發構成:靜丙、VIII因子同比增長。2023年,公司簽發人血白蛋白331批次(-15.6%),靜丙324批次(+12.5%),凝血酶原復合物18批次(-37.9%),人凝血因子VIII因子42批次(+174.1%),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12批次(+140.0%),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11批次(-60.7%),乙肝人免疫球蛋白2批次(-50.0%),人免疫球蛋白7批次(去年同期未批簽發)。2023年公司靜丙、VIII因子等產品簽發批次同比增長,預計主要由于需求端提升,產品銷售增加所致。
持續推進漿站拓展及建設,全年17家漿站獲得采漿許可證。2023年,公司依托央企股東品牌影響力和公司綜合競爭優勢,持續推進漿站拓展工作及執業申請相關工作,全年共有17家單采血漿站獲得單采血漿許可證,漿站規模及獲批進度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公司及各所屬企業依托國藥集團與各地戰略合作背景,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及衛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支持,未來有望獲得更多漿站建設資源,從而支撐后續公司采漿量及業績的持續增長。
研發管線持續推進,重組VIII因子及高濃度靜丙獲批上市。公司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不斷加強研發能力建設,在研管線持續推進。其中成都蓉生的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VIII于2023年9月獲得《藥品注冊證書》,成為繼神州細胞和正大天晴后又一款國產重組VIII因子;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10%,50ml)于9月獲得《藥品補充申請批準通知書》,為國內首款采用層析法生產的國產高濃度靜丙。此外,子公司成都蓉生的“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VIII-Fc融合蛋白”和貴州血制的“人凝血酶原復合物”于2023年12月獲得臨床實驗批件。隨著在研產品陸續獲批上市,公司噸漿產出有望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增強盈利能力。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
公司是國內血制品龍頭企業,采漿站數量及采漿規模均保持國內領先。2023年受診療需求復蘇及醫生、患者認知提高推動,業績實現較快增長。公司持續推進漿站拓展及建設工作,年內17家漿站獲得采漿許可證;研發管線持續推進,重組VIII因子及高濃度靜丙陸續上市,未來助力公司盈利能力提高。預計2024年,公司憑借行業領先的漿站規模,采漿量有望穩健增長,疊加需求端持續旺盛,業績預計將實現進一步增長。
我們預計公司2023-2025年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51.82億元、60.51億元和72.50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03億元、13.07億元和15.8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5.2%、18.5%和21.2%。每股EPS為0.67元、0.79元和0.96元,當前股價對應2023-2025年估值分別為43.2X、36.4X和30.1X,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分析
1、血制品安全性問題及單采血漿站監管風險。由于血液制品主要原料的生物屬性,基于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理論上仍存在未能識別并去除某些未知病原體的可能性,帶來的安全性問題可能對公司的經營造成不利影響。單采血漿站持續規范運營是血液制品企業的整體經營的重要因素之一,單采血漿公司監管政策的變化可能會對公司造成一定的影響
2、產品研發及上市進度低于預期:目前已有多個產品管線處于研發階段或上市申請階段,若研發及上市進度低于預期,甚至研發或上市失敗,將影響相關疫苗企業未來的收入盈利預期及估值水平。
3、新產品研發和上市進度不達預期。
4、采漿難度加大致產能利用不足的風險。
(來源:慧博投研)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 曾健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