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瀘州 2024-04-03 09:57:02
從白酒、機械、化工,到醫藥健康、先進材料,在工業發展歷程中,瀘州市隨時代變遷及時調整方向。2023年,瀘州市印發《瀘州市六大工業產業提質倍增行動方案(2022-2027)》,明確了未來重點發展的六大工業:白酒(食品輕紡)、能源化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醫藥健康。就電子信息產業而言,瀘州已悄然做出不少成績,比如“藏著”一個全球第六和一個全國第一。
“藏著”的全球第六
瀘州成像通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瀘州國家高新區智能終端產業園,2017年入駐,是一家專業從事集CMOS內置攝像模組開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公司。公司很安靜,車間是無塵的,只能隔著玻璃看;里面也沒什么人,但見一些機械臂在不停旋轉、伸縮。公司副總經理朱廣文介紹,去年以前,車間里要“熱鬧”得多,因為當時技改沒有全部完成,員工數量比現在多一倍。
通過設備升級和技術革新提高產能、節約成本,于企業發展是進步的動力源,更是一個準則。成像通也不例外。2019年—2021年,他們每年用于研發的經費約為1000萬元;2022年和2023年,這個數字翻倍,分別都達到2300多萬元。高投入的回報明顯,去年公司基本完成新一輪技改,生產自動化率已達到90%。以當年產量1.62億顆攝像頭來算,以前需要員工750人,現在只需350人。
成像通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不僅因為其產品科技含量高,更因其技術在不斷更新。目前,公司的設備、技術中,自主研發比例達到了30%。雖然用于生產的組裝設備大多依靠進口,比如來自荷蘭,但檢測設備已完全國產化。而且,公司并未放棄關鍵設備的開發。去年,他們與深圳一家設備商合力,成功研發出了自動調焦機,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公司已能量產1億像素的攝像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成像通的主要產品是攝像頭。覆蓋領域包括手機、汽車電子、智慧家居、安防、智慧物流、智慧支付等。在手機方面,他們最大的客戶是OPPO,第二是三星,之后是VIVO、小米等。去年,公司產值7億多元,今年預計超12億元。成像通的市場主要在國內,但他們的產能已可以與全球同類型企業扳扳手腕,去年排在第六的位置。
朱廣文謙虛地說,這是因為國內市場大,而他們產品比較“雜”,覆蓋面廣。隨后他想了一下又說:“技改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藏著”的全國第一
3月14日,四川明德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車間內,四臺機器正高速運轉。“噠噠噠噠……”撞針不停上下,在一顆面積為3.2×2.5毫米大小的石英晶體諧振器上“繡花”;一顆高速攝像頭默默記錄著撞針的過程,在后臺留下數據;當一顆顆完工的晶振跳進托盤,一旁顯示器上的良品數據也隨之不斷變化。
四川明德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招牌產品——晶振,被廣泛應用于資訊設備、移動終端、汽車等領域的各種電子產品。牟科 攝
明德亨的主要產品是晶振,它被廣泛應用于資訊設備、移動終端、汽車等領域的各種電子產品。若說芯片是電子產品的“大腦”,那么晶振就是電子產品“心臟”。也就是說,凡是使用芯片的電子產品,都需要搭配使用晶振。它是以水晶為材料,通過鍍銀形成導體,利用“壓電效應”,產生高精度振蕩頻率,使各零件同步運行,所以叫諧振。目前全國生產晶振的企業很多,但明德亨是全國唯一擁有智能加工線的企業。若按每月生產7000萬顆來算,同行業需要500人,但明德亨只需80人。
明德亨的生產效率能在同行業領先,智能生產線只是一個方面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別人生產晶振是一顆一顆造,而他們是一板一板造。公司總經理馮林元介紹,明德亨目前的根本核心技術有兩個方面:一是世界唯一以“貼片”方式生產晶振,一片有182顆,而他們生產一片與別人生產一顆用時相同;二是創新了激光封焊技術,使智能化生產線得以完善。
目前,明德亨造的晶振主要有兩個型號,3.2×2.5毫米、2.0×1.6毫米。前者是當下市場主流產品,但明德亨已經可以量產后者,并已接到少量訂單。明德亨的一片晶振,可以容納3.2×2.5毫米的產品182顆;2.0×1.6毫米產品則是一片容納315顆。隨著電子設備小型化趨勢加速,明德亨每年都投入超500萬元用于產品開發,現在正研究1.6×1.2毫米產品。
明德亨的產品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客戶包括長虹、小米、TCL等,出口約占10%;全球市場占有率在8%左右。今年,他們的目標產能是7億顆。馮林元介紹,未來,公司將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重點發力,升級智能生產線的同時,完善產業鏈數字平臺,“平臺不僅方便客戶下單,更能提高管理效能。”
在瀘州的工業提質倍增行動中,要求電子信息產業持續推動智能終端、電子元器件等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持續高質量發展,若說順應數字化、智能化趨勢是打造轉型升級新引擎、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掌握核心科技是基礎,那么在瀘州的電子信息產業中,已有企業夯實了基礎。
來源:瀘州日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