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14 13:06:50
每經編輯 程鵬
0.56元!
這是ST中南(000961.SZ)最后的收盤價。5月8日是ST中南連續第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15年的A股浮沉之路,ST中南以“面值退市”迎來終局。
5月13日晚,ST中南公告稱,公司收到深交所《事先告知書》,因公司股票在4月3日至5月8日期間,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1元,觸及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相關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擬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盡管根據相關規則,公司有權申請聽證或者提出書面陳述和申辯,但按照以往慣例,公司大概率再難回天。截至4月30日,公司股東戶數約為11.35萬戶。
中南建設是A股老牌上市房企,成立于1985年,自2009年在深交所掛牌交易,至今已經有15年。盡管不如萬科、碧桂園等“宇宙房企”全國知名,但中南建設在江蘇南通當地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20年,中南建設銷售額在全國開發商中排名第14,創下紀錄,創始人陳錦石也在當年憑借140億身家成為南通首富。
據中國房地產報報道,“28人攜手創業,砥礪前行;35年逐夢不止,壯懷未已……”這是中南建設官網上“心啟未來”宣傳片的一段,是屬于中南建設的故事。故事之外,房地產行業從“黃金時代”走進“青銅時代”再墜入“冰點”, 復蘇之路坎坷且漫長。從出險到退市,ST中南只用了兩年時間。期間也通過政府站臺、增持、引戰投等一系列措施試圖打贏面值保衛戰,最終也沒能阻止深交所對中南建設關上大門。
從中南建設到ST中南
曾積極自救
0.94、0.89、0.85……一直到最后的0.56元/股,ST中南股價一路下跌,11萬股民的心也跟著揪了起來。
“不賣就不算虧,誰知道哪天就翻身了”“已經虧了91%,即使現在出手也沒意思”……中南建設危險的股價走勢,使得大量中南股民涌入了東方財富股票社區“股吧”,他們聚在一起討論著彼此虧了多少錢,以及這只股票未來的可能走向。
中南建設也不甘愿退市。中南建設曾進行過一系列挽救措施,以保上市公司之殼。
早在今年2月,中南建設就公布了部分董事及高管自愿增持股份的公告,包括施錦華等在內的6名董事高管,計劃自2月8日起6個月內,通過二級市場增持500萬~1000萬元股份。
高管增持可以提升市場信心、拉升股價,是上市公司保殼的常見方式。公司最新公告稱,截至5月8日,有關人員增持公司股份合計682.8700萬股,占公司總股份的0.178%,增持金額合計約484萬元。高管增持曾讓公司短暫脫離了退市危機,但適逢年報與一季報發布的敏感期,高管未能實施增持,公司股價再次一蹶不振,并由此鎖定了面值退市。
另一個保殼的手段是引入戰略投資。
中南建設還迎來了“白武士”相助。4月20日,由南通市海門區政府牽頭,中南建設控股股東中南城建與亞洲著名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太盟投資集團(PAG)及江蘇資產等機構洽談債務化解、股權交易等合作。
4月22日,深交所向中南建設下發關注函,要求中南建設披露與太盟投資合作真實性等信息。或受此消息影響,4月22日,中南建設開盤迎來“一字板”漲停,收盤價報0.84元/股。當日晚間,中南建設第三次公告提示有可能退市。
緊隨一個漲停板后,中南建設發布2023年報,公司連續3年虧損,4月23日中南建設停牌一天,4月24日復牌,中南建設“一字板”跌停,并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中南建設”變更為“ST中南”。
在回復深交所問詢函的公告中,中南建設確認了與太盟投資等合作事相的真實性。“目前雙方僅就合作的可能性進行探討,無具體的方案或推進計劃。該事項尚處于籌劃階段,對公司影響具有重大不確定性。”中南建設方面表示。
此后,ST中南再無回天之力,股價開始“跌跌不休”。
4月26日,ST中南發出關于面值退市的第五次風險提示公告。5月8日開盤,ST中南股價停留在一條0.56元的直線,總市值僅剩21.43億元,陳錦石和他的中南建設不得不面對被摘牌的命運。
據證券時報,ST中南董事長陳錦石的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在4月23日公司舉辦的2023年度投資者交流會,一起出席的,還有包括陳錦石之女、ST中南總經理陳昱含在內的3名高管。據悉,陳錦石在會上給出判斷:目前行業已在底部,但預計還將調整一段時間,需要有更多的政策落地,市場才會改善。
陳昱含在過往業績會上多次表達ST中南不躺平的決心。在這次交流會上,陳昱含再次重申,公司會克服種種困難,絕不躺平退縮,扎扎實實把房子按計劃、按品質交付好。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截圖
據中國房地產報報道,事實上,自發生流動性危機以來,中南建設一直在全力自救,通過出售資產、剝離物業和酒店等業務、引進華融和信達等AMC合作、和債務人商談展期、推進債務重組等方式。
在企業自救的同時,作為南通市重點上市公司,當地政府也在全力進行幫扶。今年2月7日,南通市金融局、海門區政府專程到中南調研,并進一步出臺了七大方面的紓困舉措,包括組建政府資本市場政企專班、進一步協調中南建設與金融機構溝通化解債務、推進本地國資建筑企業與中南建設合作、支持社會資本通過市場化機制設立投資基金引入戰略投資者增持中南建設股份、加大中南建設資產盤活幫扶力度、幫助中南建設股東與金融機構溝通化解股權質押風險、加快推進中南建設“白名單”項目落地、支持保交樓等措施。
“這些舉措,對于我們走出困境將起到極大作用,而舉措的落地速度也非常快。”陳昱含說,2024年我們仍然會加大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力度,包括業務拓展、債務化解、資產處置、風險化解、交付保障等多個方面,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將會得到更多紓困支持。
截至2023年12月末,中南建設有息負債432.6億元,比2022年末減少42.9億元。其中一年以內的有息負債合計227.3億元,比2022年末減少4.8億元。有息負債占總資產的比重19.06%。2023年11月以來,中南建設發行存續的公司債券都已完成展期5年。
雖然短期經營發展存在困難和壓力,但中南建設的管理層對未來依然保持信心。陳錦石曾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做企業不容易,把企業從小做大再做強,30多年靠的就是實干精神,以及謹慎應對市場的態度。
昔日千億房企
ST中南成長于建筑之鄉——南通市,也是該市最大規模房企。中南集團老總部大樓中南大廈建立在海門鎮,周圍“沒有一座與之匹敵的高層建筑”。公司參建過鳥巢、國家大劇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等國家項目。
圖片來源:中南建設官網
19年前,中南建筑以“蛇吞象”的氣概,拿到了南通CBD項目,建筑面積達278.65萬平方米,這是中南建設的成名之戰。在一次采訪中,陳錦石說,南通那時候比別人發展得慢,別人不敢做,我敢做。
2005年,中南獲得南通CBD項目 圖片來源:中南建設官網
2009年,公司完成在深交所上市。
2015年,陳錦石決定將地產業務向一二線城市集中,業務最終遍及全國26個省、160多個城市。
2016年,公司搭上了棚改的時代紅利,銷售規模直奔2000億元。
在業績巔峰期的2020年,公司曾公告實現合同銷售金額超2200億元。
然而,隨著房地產行業出現較大變化,公司來不及收縮規模,隨后便陷入危機。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達792.11億元,但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33.82億元;2022年,公司虧損幅度加大,實現營業收入590.36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91.71億元;2022年,公司繼續虧損,實現營業收入684.88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52.93億元。
今年以來的業績仍未明顯改善,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8.72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6.01億元。
ST中南還發布了2024年4月份經營情況,公告顯示,在房地產業務方面,ST中南2024年4月合同銷售金額17.1億元,銷售面積13.9萬平方米。1—4月,累計合同銷售金額64.4億元,銷售面積54.3萬平方米,同比分別減少59.9%和59.6%。
5000元起家,個人年薪曾達千萬元
身家最高達14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中南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陳錦石,1962年10月生于江蘇南通,復旦大學EMBA,香港城市大學DBA博士,高級工程師,是杰出的民營企業家,慈善家。
圖片來源:
公司官網
和碧桂園楊國強一樣,陳錦石也是建筑工起家。
1988年初,公司創始人陳錦石帶領28人,懷揣東拼西湊來的5000元資金,遠赴山東東營,掛靠海門平山鄉五大隊勞務資質的分包工程隊,從包清工做起,踏上艱難的創業之路。
1988年1月,陳錦石為了招募隊伍,頂風冒雨,挨家上門溝通,原本談好70余人的隊伍,到出發時只有28人。 圖片來源:中南建設官網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南集團業務遍及全國26個省、160多個城市及澳大利亞、阿爾及利亞等海外市場,一度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78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1位,中國房地產企業16強,中國建筑企業500強第8名。
隨著中南集團的發展,陳錦石的身家也水漲船高,2008年就登上了《胡潤百富榜》,2020年他以140億元的身家排名第388。
wind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陳錦石的年薪分別為1461萬元、1650萬元、1066萬元、1088萬元;2023年,陳錦石又成為A股房企降薪最大的高管,將工資打了一折,僅剩96萬。
連年的財務危機已讓這位曾經的南通首富官司纏身,被限制高消費。企查查顯示,目前中南建設被執行金額達33.74億元,失信被執行涉案金額達8.153億元。
編輯|程鵬 杜恒峰
校對|何小桃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中國房地產報、證券時報e公司、wind、公告、公司官網、廣州日報集團旗下南風窗鹽財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