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13 22:54:14
郝傳鑫表示,AI技術的發展肯定會使某些領域的知識產權侵權變得更加容易,侵權成本顯著下降,但AI技術的發展也會使知識產權保護變得相對容易,因為AI技術可以在知識產權侵權取證、侵權判斷、賠償損失計算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星
6月12日至13日,中華全國專利代理師協會主辦的第八屆知識產權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服務新質生產力培育 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論壇舉行期間,圍繞數字經濟時代知識產權的新特點、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AI技術對知識產權行業的影響等多個熱點問題,中華全國專利代理師協會副會長郝傳鑫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
郝傳鑫表示,AI技術的發展肯定會使某些領域的知識產權侵權變得更加容易,侵權成本顯著下降,但AI技術的發展也會使知識產權保護變得相對容易,因為AI技術可以在知識產權侵權取證、侵權判斷、賠償損失計算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NBD:數字經濟的發展給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哪些新變化、新挑戰?作為專利服務代理機構,您認為要做好哪些工作,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對數據的保障作用?
郝傳鑫: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知識產權保護呈現出新特點和新趨勢,如平臺數據權益保護成為熱點和重點,數字文化產品保護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重點問題。網絡平臺的侵權方式也不斷變化,一方面,網絡平臺在提升傳播效率的同時,某種程度上加劇了侵權的影響,擴大了損害范圍;另一方面,網絡平臺自身也在數字經濟發展中呈現出不同的角色和分工,新技術帶來的變革使得對責任的準確認定和劃分難度不斷加大。數據權益主體復雜多元、數據權屬規則不夠明晰、數據競爭正當性邊界難以界定等問題正在影響和制約著數字經濟的發展。
作為專利服務代理機構,要用足用好法律規則,加強對新技術、新領域、新業態的認知,深入了解新質生產力市場化司法保護新需求,合理劃分數據權益權屬及使用行為邊界,維護用戶權益,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服務保障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NBD:在實體經濟發展中,不同產業面臨著不同的知識產權問題,專利服務如何滿足不同企業多樣化的需求?
郝傳鑫:在中藥領域,因為專利法最早是西方制定的規則,針對西藥的保護比較有利,但對中藥的保護實際上是不利的。通信領域則更多地涉及標準必要專利的問題。而涉及基因工程、信息通信、集成電路、計算機軟件、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方面的案件,技術復雜會導致侵權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難度加大。
不同的產業對專利服務的需求有其個性化的部分,因此未來專利服務要針對客戶的不同需求制定相應的方案。另外,隨著專利服務越來越專業化和精細化,需要專利服務機構在發展自身服務能力的同時,盡可能地整合更多的外部資源應對企業多樣化的需求。
NBD:近年來,AI技術大力推動生產生活的變革,它會給知識產權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郝傳鑫:AI技術的進步對知識產權行業的某些領域影響會比較大。首先是低端的、重復性的知識產權業務可能會被AI技術替代,例如專利檢索、涉外專利翻譯等。AI技術的發展肯定會使某些領域的知識產權侵權變得更加容易,侵權成本顯著下降,但AI技術的發展也會使知識產權保護變得相對容易,因為AI技術可以在知識產權侵權取證、侵權判斷、賠償損失計算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NBD: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之一。目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面臨哪些困境?如何促進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
郝傳鑫: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主要困境在于企業負責人對“知識產權是企業發展的戰略性資源”認知不足,因此投入不足,導致知識產權質量普遍不高。知識產權維權或者轉移轉化效果不佳,又會使企業更加不重視知識產權,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我認為促進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首先要加強企業負責人對知識產權重要性的認識。其次,金融機構要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確保中小企業在知識產權投入上有相應支撐。最后,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要提升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服務好這些中小企業。
總體來說,必須構建包括創新主體、服務機構、審查機構、司法機構、金融機構在內的良性的知識產權事業生態圈,共同發力、高效協同,才能實現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良好保護。
NBD: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仍存在高價值成果不多的問題,您認為主要有哪些原因?要提高專利質量和價值,關鍵是什么?
郝傳鑫:我認為高價值知識產權成果不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高價值的創造不夠,這是過去粗放式發展造成的。二是由于企業或者服務機構的原因,有一些高價值創造形成的知識產權權利存在瑕疵或者不穩定,最終也會導致知識產權價值不高。
我認為要提高專利質量和價值,關鍵是創新主體要有高價值的創造,在此基礎上,企業負責人必須提升對專利重要性的認知。服務機構要有專業的服務能力。專利必須融入企業發展價值鏈中,才能夠讓創新主體和服務機構充分認識到專利的價值,最終愿意投入足夠的資源進行保護,從而實現專利保護的良性循環。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