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29 21:45:58
日前,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公室會同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山東省能源局按照國家政策要求依程序順利實現山東電力現貨市場轉入正式運行。在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背景下,電價波動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一家新能源公司項目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短期內,新能源入市參與交易后,可能導致電價波動,增加投資回報率評估的難度。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馬子卿
近年來,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與風電光伏發電量占比不斷提升,電網對新能源電力的消納能力備受考驗,入市參與交易成為新能源電力實現消納的重要途徑。
日前,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公室會同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山東省能源局按照國家政策要求依程序順利實現山東電力現貨市場轉入正式運行。據悉,山東是繼去年山西和廣東后,第三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的首批試點轉入正式運行的地區。
在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背景下,各市場參與主體也在發生深刻變化,電價波動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一家新能源公司項目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短期內,新能源入市參與交易后,可能導致電價波動,增加投資回報率評估的難度,特別是對于依賴穩定收益率獲得貸款的民營企業而言,融資難度或將增大。
電力現貨市場是反映電力供需形勢的“風向標”。6月17日,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公室會同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山東省能源局按照國家政策要求依程序順利實現山東電力現貨市場轉入正式運行。山東是繼去年山西和廣東后,第三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的首批試點轉入正式運行的地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5年,《關于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具備條件的地區逐步建立以中長期交易為主、現貨交易為補充的市場化電力電量平衡機制。”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選定了包括山東在內的8個地區作為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的首批試點。截至目前,山西、廣東和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已轉入正式運行;甘肅、蒙西現貨市場均已連續結算試運行一年以上。
數據顯示,2023年1—12月,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5.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9%,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61.4%,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在交易機構注冊的主體數量達到70.8萬家,市場活力有效激發。
日前,一位不愿具名的電力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裝機量的絕對值來看,去年中國光伏裝機規模占比全球超過50%,顯示出我國新能源保持高速發展,但是,這種快速增長也帶來了新舊電力系統適應性不足的挑戰。
“當前市場中的挑戰和矛盾正倒逼相關改革措施的加速實施,以確保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上述電力專家對記者表示,雖然短期內存在激烈競爭,但這也是行業競爭優勢的體現,符合市場經濟周期性規律。
他指出,盡管面臨挑戰,但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前景依然廣闊。長遠來看,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趨勢不變,市場終將通過形成有效機制,淘汰投機行為,促進高集中度的良性發展。
2024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指出,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包括保障性收購電量和市場交易電量。這也意味著從今年4月1日起,電網企業可以不用再全額收購其轄區內的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力。電網將不再承擔全額收購的義務。
上述新能源公司項目負責人表示,市場化的電力交易可能導致利潤空間壓縮,尤其是供需失衡時,新能源建設項目的盈利能力將面臨挑戰,特別是對于依賴穩定收益率獲得貸款的民營企業而言,融資難度或將增大。但長期來看,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優化電價體系,在惠及工業用電成本,突顯能源保障作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教授陳浩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一方面,目前,新能源在數量上還受到全額保障性消納政策的影響,部分存量項目還享有價格補貼,如何發揮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作用,是新能源入市規則設計和參與市場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目前的市場體系多針對化石能源機組為主導的電力系統,新能源的大規模接入將會對原有的市場體系帶來沖擊影響。全球范圍內來看,適用于大規模新能源接入的市場體系還在摸索中,尚不成熟。例如,新能源的消納成本如何通過市場機制進行合理分擔的問題、新能源多元價值的市場機制實現問題、負電價帶來的機組成本回收問題、新能源波動性帶來的電價波動風險管理問題等。
就以上問題,陳浩建議,一方面,現貨市場中需要建立公平承擔系統消納成本的價格機制,考慮新能源與其他主體產生的偏差與波動責任,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完善現貨市場中的系統成本疏導機制,推動常規電源、新能源發電、電力用戶等各方市場主體公平合理承擔相關費用;另一方面,建立能夠實現新能源多元價值的現貨市場機制,為保障新能源參與市場后的合理收益,加快完善綠電市場和綠證市場的市場互認體系。
如何實現市場環境下電力安全保供?陳浩表示,一方面,從電力系統自身角度出發,可以從供需雙側入手,開發增強電力系統靈活性和安全性的交易產品,完善市場機制,如需求側響應產品、可中斷負荷產品設計,生產側的調頻和備用等產品設計;另一方面,從電力系統與其他系統的聯動與協調配合角度出發,例如加強電力系統對氣候系統的聯合電力安全產品設計,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支撐電力安全的氣候保險產品設計,提升電力系統的運行安全水平。
上述新能源公司項目負責人表示,發電企業需要更多研究市場化的需求,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蘭素英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