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布 2024-09-04 20:17:47
“我叫帥應能,合江縣川劇團團長,從業45年,明年7月退休。”
“我叫盧建,明年退休。”
“我叫林健,明年1月退休。”
“我叫張先貴,已經退休了21年。”
“我叫李聯舉,已退休14年。”
……
“我叫張曉紅,合江縣川劇團前任團長,2021年底退休。今天晚上,我們團退休和沒退休的人要重聚一起,演一出重要的大戲。”
2024年7月29日晚7點,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川劇團門口,時有來往行人探頭來望。這里,合江縣川劇團原創演出的川劇——《最后一場封箱戲》正在迎接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驗收評選。正如劇名所言,這場演出的成敗對這個縣級川劇團來說是一場“大考”。
01
即將全員退休
瀘州唯一保留的縣級川劇團迎生存“大考”
川劇,是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瀘州被譽為川劇高腔的發源地,而“瀘州河”川劇藝術發祥于合江縣,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合江下河燈”。數百年來,“瀘州河”川劇藝術在這方土地生根生長,傳了一代又一代,從未封箱。
《最后一場封箱戲》是合江縣川劇團新近創作演出的一部優秀原創現代川劇,作品講述了一群基層川劇演員對戲曲、文化、信仰和傳承堅守的故事。作品內,矛盾高潮點圍繞萬年戲臺的拆與保展開,而作品外,成立于1953年的合江縣川劇團幾經改制,幾次瀕臨消亡,如今,作為瀘州市保留下來的唯一一個縣級川劇團,劇團及其成員正面臨著與劇中同樣的困境。
斑駁的墻面、轉動的老式風扇,走進合江川劇團,時光仿若在這里打了個結。
“月上九門開,不倒萬年臺……生旦凈末善惡丑,悲歡離合喜怒哀。”隨著臺上悠揚流暢的唱腔唱響,《最后一臺封箱戲》拉開戲幕。
在川劇市場遇冷,資金不足的今天,“不演不賠,大演大賠”成為不少劇團演出尷尬的現實寫照。對于原創川劇來說,每一場演出的機會都難能可貴,尤其是有政府購買資金支持的大型項目。
從2022年8月首演至今,在全班人馬的不懈努力下,《最后一場封箱戲》入圍第三屆四川藝術節精品劇目展演暨第五屆四川文華獎參評劇目,并數次登臺瀘州、成都開展表演。這是今年的第一場演出,它的成功與否也決定著,這出劇是否能拿到多場次巡演的入場券,登上全省的大舞臺。而對于合江縣川劇團的演員們,則意義更加重大。
△《最后一場封箱戲》
據現任團長帥應能介紹,至2024年7月,合江縣川劇團共7名成員。其中包括團長在內的6名老川劇演員、打擊樂手都將在2025年底前陸續退休。最后一名演員也將在3年后退休。對于他們來說,這場演出,很可能就是退休前的最后一場登臺表演。
02
見證川劇團由盛轉衰
基層川劇人“逆行”打響堅守之戰
為了這次演出,合江縣川劇團全員出動,退休職工們一呼百應,主角陳雯麗的飾演者張曉紅就是其中之一。
張曉紅出生于川劇世家,12歲時便加入合江縣川劇團訓練班,唱做念打樣樣行,如今58歲的她已是國家一級演員,她也全程見證了川劇團由盛轉衰的發展歷史。
“1979年那時候非?;?,我們劇團到遵義、到貴陽演出,都堂堂滿座。年輕人都想進川劇團訓練班。”在她的回憶里,合江縣川劇團也曾有過一票難求的鼎盛時期,千人座的劇場堂堂滿座。在外演出,每到一處,都擠滿了十里八鄉專程趕來看戲的人。
△排練中的張曉紅
翻開劇團厚厚的影集,一張張劇照,定格了那個最輝煌的年代。
可是好景不長,20世紀80年代末,受電視和歌舞表演等新的大眾娛樂形式沖擊,傳統戲曲行業跌至谷底。劇團入不敷出,演員陷入無戲可演的境地。
如何夾縫求生?2007年,接到合江縣川劇團帥旗的張曉紅當時只有一個信念,劇團不能倒在她手里。沒有大戲排、沒有觀眾看,她就帶領著團員演小品、排綜藝、學變臉,上晚會。實在沒有演出了,她就領著大伙兒搞副業,對于那時的“窮”,張曉紅仍記憶猶新,眼中淚光閃爍。劇團最難的時候,團員們的平均工資僅兩百余元。
如何讓川劇團長盛不衰?張曉紅認為,要適應現代觀眾的口味,川劇也需推陳出新,而劇本是關鍵。因此,當她看到一篇扶貧小說后深受感動,心中的那根弦動了。
時間拉回2017年,合江縣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沖刺階段。彼時的張波還是合江縣文旅局的一個股長,他將擔任駐村干部時的親身經歷改編成小說,發表在《四川文學》。能不能將這個故事以川劇的形式搬上舞臺?這個點子一出來,得到了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兩人一拍即合。
然而現實很快就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當張波帶著滿腔的熱忱和干勁,找到專業工作室時,沒人相信一個沒有雄厚資金支持、團員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縣級川劇團有能力排出一部大戲。
首次碰壁,張波并沒有停下腳步。
他領著厚厚一摞川劇相關書籍回家,就一頭扎進了創作的海洋。不懂戲,他就認認真真看完上百個川劇大戲的劇本;不會寫,他就厚著臉皮,向川劇行家虛心求教;寫不好,他就一遍又一遍,字字斟酌,反復修改。
△張波
“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時間,那時候脫貧攻堅正忙,都是早上5點鐘起來趁上班前寫。”最終,在不斷推翻重來四十余稿后,張波交出了《烏蒙山脊梁》的劇本。劇團退休的演員們也在張曉紅的號召下,紛紛從各地趕來參演。
劇本有了,演員有了,錢從哪來?
為了支持劇團發展,合江縣委縣政府決定撥款60萬用于《烏蒙山脊梁》的編排。“我們對排戲沒概念,不曉得60萬做不出來這個劇。”張波回憶起當時的辛酸坦言,幸得縣委縣政府后續支持撥款,才順利度過難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8月22日,《烏蒙山脊梁》亮相第二屆四川藝術節,并參評第四屆四川文華獎。表演細膩生動,演出風趣幽默,劇本帶有“泥土味”,評委和觀眾都被演員精湛的演技、真實接地氣的劇情和質樸的情懷折服。演出謝幕時,臺下掌聲雷動。張曉紅也憑借劇中的李桂英角色榮獲四川省文華表演獎。
這出戲一炮打響,不僅作為四川省唯一參演劇目入選全國基層戲曲院團網絡會演,被中宣部2020年大型音像主題出版物《百年小康夢圓時》收錄,還成為2018年入圍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組織的《全國戲劇評論與創作人才培訓班》的45部作品之一,同時也是四川省10部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中唯一一部扶貧題材川劇。
△川劇《烏蒙山脊梁》。圖據文旅瀘州
自此后,在張波、張曉紅等人的帶領下,合江縣川劇團仿若“開了外掛”。黨的十八大以來,合江縣川劇團先后創作演出了大型扶貧題材川劇《烏蒙山脊梁》、川劇小戲《連心橋》、大型抗疫題材現代川劇《醫者仁心》、大型川劇《最后一場封箱戲》等原創好劇,斬獲國家、省、市級榮譽90余項。
03
川劇發展面臨何種困境
川劇保護立法或帶來新轉機
然而,好成績也阻擋不了川劇團發展的頹勢。近年來,合江縣川劇團創作和演出的資金來源仍舊極大依托于地方財政支持,無法完成市場化轉型。究其原因,“無人演”“無人看”成為他們面臨的最大困境。
“合江縣川劇團是當前四川省碩果僅存、尚能堅持創作演出新戲的兩個縣級川劇團之一,”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會長,原四川省川劇研究院院長二級研究員杜建華稱,“但是他們現在排的大戲主角都是幾個退休的老演員,或者借其他劇團的演員,缺乏后繼人才。”此外,她對全省縣級川劇團的發展表示不樂觀:“樂至縣川劇團是四川省唯一一個近年來招生的縣級川劇團,其他的縣級川劇團已經不多,即便有,也面臨和合江縣川劇團一樣的情況,幾年之內就沒人了。”
△《最后一場封箱戲》排練現場
除了演員青黃不接,觀眾的流失也是川劇發展的一大痛點。如今已是合江縣文廣旅局局長的張波告訴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觀眾斷代,年輕人更愛看手機、電視,很少有人愿意買票來看劇,曾經熱愛川劇的那一代人已經老去。”
事實上,面對川劇市場遇冷,當地也曾做過不少轉型努力。比如,當地政府帶領推進川劇進校園、進景區:開展少兒川劇公益性免費培訓,打造傳習基地,依托惠民演出開展送戲下鄉等公益性文化活動,打造川劇進景區駐場演出等,都收獲了不錯的反響。
受疫情影響,合江縣川劇團也曾創新采用線上直播的形式演出《最后一場封箱戲》,最終,在線觀看人數破63.3萬人,點贊人數超11萬人?!蹲詈笠粓龇庀鋺颉返膶а萘譃榱诌B用幾個“驚訝”感嘆:“一個劇團的堅守,一位青年編劇的堅定,一群老川劇人的執著,合江縣川劇團和川劇人的故事,令我敬佩和感動。”
△《最后一場封箱戲》
在演出后臺,當被問到“為什么這么難還要選擇向前?”時,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是熱愛。
因為熱愛,本該在重慶含飴弄孫的張曉紅,一年完成兩次全麻手術,只為不辜負舞臺。
因為熱愛,70余歲高齡的李聯舉,依舊愿意徒手爬上20多米高的舞臺高處檢查道具。
因為熱愛,一部又一部為劇團創作新劇本的張波,卻從未收取過一分稿費。
因為熱愛,天南地北退休的老合江縣川劇人僅需一聲召喚,便義無反顧回到舞臺。
……
△劇團在后臺候場
合江縣川劇團的生存與發展,投射出川劇在地方的成長史。正如《最后一場封箱戲》中所唱:“戲臺不在人還在,花到春天自然開。”“封箱戲,不封箱,一代一代戲綿長。”
隨著臺上演員的謝幕,臺下的“大考”也結束了。“這樣一個最基層的縣級小劇團,能夠連續創作出新編大戲,是值得大大稱道和點贊的。”作為“考官”,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丁鳴,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杜林都連連點頭,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同日,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同步審議通過了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并于2024年9月1日起同步實施。條例涉及搶救性保護、人才培養、劇目生產、院團建設等一系列舉措,著力通過法治手段破除川劇傳承發展的短板和弱項。
8月29日,在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新聞發布會上,四川省文旅廳副廳長袁藝還公布了接下來一系列針對《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的推進舉措。
戲里戲外,包括合江縣川劇團在內,各川劇團的命運或將迎來新的轉機!
總策劃:簡文敏
統籌:戴菲俐 張藥滟
策劃:張藥滟
監制:張羽茜
記者:王梓菡
攝像:李家俊 曹健豪 張羽茜 田楊
剪輯:李家俊
制圖:蔣雨潔
編輯:張瀟瀾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