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20 21:46:39
◎劉振民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正成為修復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未來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美國、中國和歐洲三大經濟體依然占據核心地位。在中美歐三大經濟體的引領下,東亞、北美和中、西歐三大區域產業鏈的分工體系將得到進一步拓展,三大區域經濟增長機遇將繼續擴大。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旭
每經9月20日電(記者 石雨昕)9月20日,第八屆太和文明論壇國際關系分論壇在北京舉行。
本屆國際關系分論壇主題為“展望國際政經變局,共謀安全發展之道”。當前,國際形勢正發生深刻復雜演變。國際社會的對立、分裂危及全球和平與繁榮。與此同時,全球經濟持續低迷,逆全球化思潮不斷蔓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大行其道,令國際產供鏈變得愈發脆弱。
如何應對上述挑戰,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這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思考的重大現實課題。
劉振民發表主旨演講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攝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分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脫鉤斷鏈”或“去風險化”等策略,不僅嚴重干擾了美國與中國、歐盟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而且造成很壞的世界性影響。
劉振民表示,針對中國的所謂去風險行為,不可能孤立和限制中國的發展,但將對全球產業鏈和國際經貿合作造成嚴重破壞。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碎片化加劇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正視其危害性,并努力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同時,我們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韌性和生命力充滿信心。
自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以來,特別是隨著中國等國的加入,人類已經初步建立了世界統一大市場。這一市場格局的形成是全球化的重要里程碑,不會因個別國家的行為而輕易改變。
同時,全球貿易體系正由眾多區域貿易安排和雙邊貿易協議共同支撐,形成了一個復雜而多元的網絡。盡管地緣政治沖突對體系效率造成一定影響,但在沒有大國及主要集團間廣泛共識的情況下,這一體系的結構依然穩固,難以發生根本性變化。
此外,區域經濟一體化正成為修復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從北美自由貿易區到加勒比自由貿易區,再到中國所在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這些區域合作機制正不斷激發新的生命力。2023年,RCEP對所有15個成員國正式生效,作為當前全球涵蓋人口最廣、經貿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RCEP已為推進區域合作釋放出巨大能量。
劉振民表示,未來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美國、中國和歐盟三大經濟體依然占據核心地位。中國是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擁有全球最全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在保持好優勢的同時將不斷向高端附加值環節攀升,在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下,產業回流和外包調整會對中國造成一定壓力,但難以撼動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的地位。
同時,在中美歐三大經濟體的引領下,東亞、北美和中、西歐三大區域產業鏈的分工體系將得到進一步拓展,三大區域經濟增長機遇將繼續擴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