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3 21:52:50
財政部、稅務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司負責人表示,此次對房地產市場相關稅收政策加大了住房交易環節契稅優惠力度,積極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降低土地增值稅預征率下限,緩解房地產企業財務困難。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星
11月13日,財政部、稅務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降低土地增值稅預征率下限的公告》,均自2024年12月1日起執行。
財政部、稅務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司負責人表示,此次對房地產市場相關稅收政策加大了住房交易環節契稅優惠力度,積極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降低土地增值稅預征率下限,緩解房地產企業財務困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契稅方面,將現行享受1%低稅率優惠的面積標準由90平方米提高到140平方米,并明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城市可以與其他地區統一適用家庭第二套住房契稅優惠政策。土地增值稅方面,將各地區土地增值稅預征率下限統一降低0.5個百分點。
此外,明確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相銜接的增值稅、土地增值稅優惠政策,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保持房地產企業稅負穩定。
三部門發布公告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公告》明確,對個人購買家庭唯一住房(家庭成員范圍包括購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面積為140平方米及以下的,減按1%的稅率征收契稅;面積為140平方米以上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契稅。對個人購買家庭第二套住房,面積為140平方米及以下的,減按1%的稅率征收契稅;面積為140平方米以上的,減按2%的稅率征收契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6年,有關部門發布的《關于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契稅 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規定,對個人購買家庭唯一住房,面積為90平方米及以下的,減按1%的稅率征收契稅;面積為90平方米以上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契稅。
“過去購房的契稅,高一點的可以到3%或1.5%,但現在可以到1%,是非常直接的減負效應。”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現在購買90至140平方米的房子,只要是首套房,都可以按1%征收。這對于一線城市來說,稅率可從3%下調到1%,其他城市稅率從1.5%下調到1%。
“契稅下調影響重大。”嚴躍進表示,一方面可以直接激活中大戶型房子的認購,對90至140平方米、14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都減少了稅費成本,是對改善型住房需求實實在在的提振。另一方面也利好一線城市住房交易,過去一線城市認購中大戶型房子,契稅高于全國水平,目前總體看齊全國水平,也進一步降低一線城市的購房成本,助力市場進一步向好。
此外還利好房企和房東的項目去庫存。房企中大戶型的住房交易會明顯拉升,利好11月中下旬及以后的營銷工作。房東中大戶型房屋吸引力會增加,利好二手房掛牌量的消化。
《公告》明確,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的城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八條第一項,納稅人建造普通標準住宅出售,增值額未超過扣除項目金額20%的,繼續免征土地增值稅。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和深圳市,凡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的,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后,與全國其他地區適用統一的個人銷售住房增值稅政策,對該城市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增值稅。
嚴躍進表示,此次政策調整明確,一線城市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后,將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購房住房滿2年的即免征增值稅。這是今年一線城市購房政策調整中較大的一項內容,包括上海等城市近期都已經取消了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相關聯的增值稅政策也自然有了松動的可能,體現了降低房屋交易成本尤其是降低房屋出售成本的導向。
“稅費的變化方面,若是某個一線城市房東出售一套大戶型的房子(非普通住宅),按過去政策需要繳納房價價差(出售價-原始價)的5%,對于1000萬元的房屋,其增值稅或達到10萬元至25萬元。若按現在的政策,10萬元至25萬元可以不用交了,所以減稅效果非常好。”
上述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政策明確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相銜接的增值稅、土地增值稅優惠政策,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保持房地產企業稅負穩定。
此外,與我國房地產開發模式相適應,土地增值稅實行預征制度。此次調整,將各地區土地增值稅預征率下限統一降低0.5個百分點。調整后,東部地區為1.5%,中部和東北地區為1%,西部地區為0.5%。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