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16 22:14:44
每經編輯 陳柯名
近日,“年輕人開始反向馴化‘大數據殺熟’”的話題引發熱議。并且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近日,不少年輕人曬出自己的攻略,分享如何對抗“越用越貴”“越看越煩”的算法?!暗谝淮嗡褭C票,直飛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復評論‘機票太貴了,買不起,不去了’。后來 就變成了1903元?!庇芯W友分享。
“用算法打敗算法”,越來越年輕人在評論點贊中積極表達,主動尋求多樣化的信息流,建立“人設”,從而影響算法推送。
互聯網匿名與隱身也成為另一種策略。今年年初,互聯網上出現不少粉色小恐龍頭像的賬號“momo”,通過使用相似的頭像與ID,年輕人以系統信息掩蓋個人信息,從而躲避算法對個人行為與喜好的追蹤與判斷,擺脫基于身份標簽的推薦模式。
此外,也有人通過無痕瀏覽、時刻清理網頁cookie來抹消自己的互聯網痕跡,使算法“無處可尋”。甚至有的年輕人選擇直接減少App的使用時間。
關于“算法”的討論,一直都活躍在社交媒體上。很多網友都有表示相似的經歷,剛在微信和朋友聊天聊到想買什么物品,轉頭點開其他平臺便會精準看到相關物品的廣告;在平臺搜索了一個新話題后,隨之而來的鋪天蓋地的相關推送;在自己經常光顧的網絡平臺上,一些商品或服務的價格總是比別人高;換個手機登錄網購APP,同一商品的價格居然會相差幾十到上百元……
據中國之聲,記者在一投訴平臺搜索發現,有關“大數據殺熟”的投訴累計達8167條。例如,一位消費者反映,作為某平臺的十年鉑金會員,她上周訂的機票價格為2510元,而在另一平臺上,作為新用戶,相同航班的票價僅為2000元。
這到底是差異化營銷,還是“大數據殺熟”?專家認為,從手段上來講,二者的邊界難以厘清,但所謂差異化營銷不能成為“大數據殺熟”的擋箭牌。
那么,通過網友的這些手段,真能左右平臺給消費者設定的“人設”嗎?據中國之聲,多家旅游出行平臺官方客服告訴記者,機票價格實時變動且受多種因素影響,即便這名消費者有反復評論的行為,也無法證明最終降價是由用戶所評論的內容決定的。
浙江旅游科學研究院院長張曉峰認為,這些方法即便有效,但想要徹底根治“大數據殺熟”,不能只靠這些“小聰明”“土辦法”?!盎ヂ摼W和算法能夠很快識別出用戶的真實動機和行為?!?/span>
此前,11月24日,國家相關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重點整治頻發的大數據“殺熟”亂象。
《通知》指出,嚴禁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嚴禁利用用戶年齡、職業、消費水平等特征,對相同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行為。提升優惠促銷透明度,清晰說明優惠券的領取條件、發放數量和使用規則等內容??陀^如實說明優惠券領取失敗原因,嚴禁以“來晚了”“擦肩而過”等提示詞掩蓋真實原因。
深入整治“信息繭房”、誘導沉迷問題。構建“信息繭房”防范機制,提升推送內容多樣性豐富性。嚴禁推送高度同質化內容誘導用戶沉迷。不得強制要求用戶選擇興趣標簽,不得將違法和不良信息記入用戶標簽并據以推送信息,不得超范圍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用于內容推送。規范設置“不感興趣”等負反饋功能。
張曉峰建議,政府和行業組織需要制定相關標準,將拒絕大數據“殺熟”和保護個人隱私變成一種行業自律和企業自我治理的要求。此外,相關部門也應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督機制,平臺更應加強自律,共同推進“算法向善”。
編輯|陳柯名 蓋源源
校對|段煉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中國之聲、北京青年報、公開消息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