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18 22:03:29
每經記者 孫桐桐 每經編輯 孫 磊
12月18日凌晨,據《日經新聞》報道,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已進入合并談判進程,以適應快速的全球競爭。有知情人士透露,本田和日產正考量組建一家控股公司,且有望在短期內簽署諒解備忘錄。同時,兩家公司還打算將三菱汽車納入該控股公司體系之中。目前,日產是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持有24%的股份。
此外,據彭博社報道,本田執行副總裁Shinji Aoyama表示,該公司正在考慮各種選項,包括可能與日產汽車合并。Shinji Aoyama表示,雙方確實在考慮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來運營。
視覺中國圖
“相關報道并非Honda發布的內容。正如今年3月和8月所宣布的,Honda和日產汽車株式會社、三菱汽車工業株式會社,三方根據各公司的優勢,共同討論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性。有關媒體報道的內容,目前尚未做出任何決定。如有最新情況,將在合適的時間向利益相關方進行通報。”本田中國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對此消息,記者也向日產汽車方面進行問詢,截至發稿,對方未進行回應。
日產上半財年凈利大降
據悉,若日產、本田和三菱汽車合并后,其年銷量預計超過800萬輛,足以挑戰全球巨頭豐田(2023年銷量1120萬輛)和大眾(2023年銷量920萬輛),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同時,三家車企重組也將成為自2021年1月菲亞特克萊斯勒與法國PSA集團合并組建Stellantis以來,全球汽車行業規模最大的一次合并。
合并消息傳出后,12月18日,日本股市開盤,日產汽車、三菱汽車股價直線拉升,日產汽車一度暴漲24%,觸及日內交易上限。
今年3月15日,日產和本田宣布簽署諒解備忘錄,就聯合采購、共同開發動力平臺、零配件通用化等電動汽車業務展開合作,雙方希望通過資源整合實現降本,提升對電動車產品競爭力。當時,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便提出了與日產進行資本合作的可能性。8月1日,雙方簽署了關于深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框架的諒解備忘錄,在下一代軟件定義汽車(SDV)平臺領域的基礎技術領域開展聯合研究。
雙方合并傳聞頻繁的背后,是全球汽車市場競爭加劇,成本不斷升高,以及電動化轉型帶來的挑戰,車企盈利能力受到考驗。
業績數據顯示,2024財年上半年度(即2024年4月至9月),日產汽車銷售額為5.98萬億日元,同比下降1.3%;營業利潤為329.1億日元,同比下滑90.2%;凈利潤減少93.5%,至192.2億日元。
鑒于上述情況,日產汽車下調了對2024財年的預期。其中,銷售收入從14萬億日元下調至12.7萬億日元;營業利潤從5000億日元下調至1500億日元;全球銷售目標也從365萬輛下調至340萬輛。
日產汽車業績表現的下滑,與其在中國和美國市場銷量不佳或有直接關系。據日本媒體報道,混合動力汽車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但日產汽車在美國市場沒有投入這類車型。而在中國市場,面對來自電動汽車的激烈競爭,日產汽車缺乏相應對策,銷售量同樣出現了下滑。
本田汽車面臨經營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收購傳聞”的另一主角本田汽車,也面臨著經營困境。目前,本田的汽車制造業務營業利潤率僅為3.6%,遠低于其摩托車部門的18%,有分析師估計,到2026年3月底,其汽車部門的營業利潤率可能只會提高約1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11月份,本田在中國車市的單月終端銷量為7.68萬輛,相比去年同期,銷量下滑了28.01%,降幅接近三成。本田在中國車市的單月終端銷量已經連續10個月呈現出同比下滑趨勢。
《日經新聞》稱,在世界汽車產業中,美國特斯拉和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正在挑戰傳統的大企業,在技術和參與者兩方面,正在進行歷史性的結構轉型。
近年來,中國品牌加速拓展全球市場,電動化產品日益豐富,且成本控制能力更強,使得日系車企原有的市場份額遭到擠壓,特別是在東南亞和中國市場,日系車企面臨的挑戰不小。
公開數據顯示,從2019年至2024年,日系車在中國、東南亞等市場的份額出現明顯下滑。此前,日產汽車在泰國宣布了一項大規模裁員計劃,預計到明年秋季將裁減約1000名員工。據統計,與2018年相比,日產汽車2023年在泰國市場的銷量減少了四分之三。與此同時,中國車企如比亞迪、上汽MG、長城汽車等,借助泰國政府針對電動車的購車補貼政策,迅速擴大市場份額,成為日系汽車的有力競爭對手。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