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證券從業人員炒股 堵不如疏
2009-12-23 04:44:24
曹中銘
券商從業人員炒股并不是什么新聞,相反,如果說國內諸多券商的從業人員沒有一個在炒股,那才是真正的新聞。鐵的事實早就證明,“證券從業人員嚴禁炒股”這一規定,只有形式上的意義,而沒有實質性的內涵。
A股市場上的“老鼠倉”、內幕交易等違規事件頻出,其原因顯然是多方面的。監管不嚴、措施不力、違規成本低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近幾年來出現的幾起基金“老鼠倉”事件、相關上市公司的內幕交易案等,表面上看都是“個人問題”,實則都與市場環境密切相關。
證券從業人員由于其特定的工作性質,更由于同樣會受到利益的驅動,相對一般的局外人而言,發生“老鼠倉”或實施內幕交易的違規事件概率要大些。特別是像券商中的行業分析師等從業人員,由于具備一定的市場話語權,研究報告往往能夠左右一只個股的漲跌,其建立“老鼠倉”牟取暴利更“得心應手”。
因此,“證券從業人員嚴禁炒股”,不僅是落實監管層相關規定的需要,也是市場本身的一大訴求。但是,被“嚴禁”了多年的證券從業人員,其炒股卻是公開的秘密。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為了盡可能地杜絕券商從業人員的“老鼠倉”和內幕交易行為,有關監管部門已經開始對證券從業人員采取嚴控手段,明年1月1日起,將封閉一切下單渠道,最終券商從業人員將無法通過辦公電腦進行網上下單交易。
辦公電腦不能安裝交易軟件、不能使用券商的熱自助系統進行委托、電話委托下單同樣容易露出“馬腳”,券商從業人員的炒股之路似乎已被堵死。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且不說該嚴控手段會給券商經紀人以及那些委托經紀人交易的投資者帶來一定的麻煩,亦有可能將那些自身沒有時間進行投資,而將交易下單委托給經紀人的投資者堵在了市場的門檻之外。更重要的是,上述嚴控手段有可能如同嚴禁證券從業人員炒股一樣形同虛設。既不治標,更不治本。
事實上,為了應對監管部門的嚴控措施,像攜帶方便的上網本、掌上電腦等已開始被某些券商從業人員所利用。這些“秘密武器”的運用,同樣方便,而且隱蔽性更強。這也將意味著,監管層的嚴控措施,仍然無法擊中其要害。
嚴禁證券從業人員炒股,本質上是一種“堵”的行為。多年來,沒有“堵”出成效不說,證券從業人員炒股卻已是 “泛濫成災”之勢。筆者以為,關于證券從業人員炒股問題,與其堵,不如疏。不是“嚴禁”,反而應該是“允許”,這亦是境外某些成熟市場的通行做法,而不是一刀切地進行禁止。一來嚴禁其炒股妨害了其進行投資活動的權利;二來就像“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樣,如此的嚴控,并不能真正達到滿意的效果。
當然,放行證券從業人員炒股,最主要的是對其賬戶的監控要跟上。比如,規定其必須“明明白白”地炒股,證券從業人員如果發生投資活動,其投資標的、時間、數量等都應實行上報備案制度,讓其投資活動發生在“陽光”下。如果其存在建立“老鼠倉”,或發生內幕交易的違規行為,除了對其實施市場禁入的處罰外,受到法律的嚴懲亦是應有之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