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創業板要規模更要質量
2010-08-10 02:03:34
曹中銘
8月6日,是A股創業板市場又一個“里程碑”式的日子。當天,創業板掛牌上市公司達到整整100家。自去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掛牌以來,僅僅9個月的時間,創業板即達如此規模,其發展可謂“神速”。
10年磨一劍。劍“磨”的時間越久,就會越“鋒利”,這一點在創業板的發展上得到了印證。上市對象同樣為中小型企業,當年中小板掛牌家數破百時,用時30個月,與創業板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而且,與創業板新股在市場化發行大旗下動輒70倍、80倍甚至是超百倍的發行市盈率相比,當初中小板20倍、30倍的發行市盈率,也明顯與其不在一個檔次上。這與其時的市場環境有關,也反映出投資者的追捧程度。
創業板會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不僅因為其是A股市場的新生事物,更因為創業板頭頂創新型、高成長性的光環。但正如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誰是“裸泳者”一樣,透過創業板掛牌9個月以來的種種表現,市場看到了創業板的另一面。
從最初的創業板新股高價高市盈率發行,并由此導致的高超募,到掛牌首日28家新股平均高達106%的漲幅,再到吉峰農機的瘋狂,以及其后廣遭市場詬病的突擊入股問題、券商“直投+保薦”模式下的行業潛規則、PE腐敗、頻頻曝光的“專利門”事件、用超募資金買房買地置車等,暴露出創業板市場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所隱藏著的弊病也快速浮出水面。
事實上,創業板的問題遠不止如此。首批28家公司之一的愛爾眼科在掛牌不到半年時間,被監管部門查出在公司治理、內控制度、募集資金使用、信息披露、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為創業板敲響了警鐘。筆者想問的是,但這樣的公司為何也能堂而皇之地登陸創業板市場呢?
堪與愛爾眼科問題重重比肩的還有創業板所謂的“高成長性”。網宿科技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業績均表現出高成長的特性,但去年掛牌的當季即產生虧損,一切都是巧合嗎?從季報與半年報看,創業板公司今年一季度整體凈利潤同比增長27.32%,這一增幅不僅與去年全年增幅相比大幅縮水,而且與去年第四季度環比下降了29.81%,高成長性的狐貍尾巴已經露了出來。創業板業績預報顯示,像漢威電子、南都電源、華平股份、寶德股份等上半年業績大幅倒退,更有像國聯水產這樣還未上市即出現虧損的公司。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1.1%。為數不少的創業板公司業績增長幅度不僅沒有跑贏GDP,甚至還落后于CPI。這樣的高成長性確實令投資者驚詫,也令市場為之汗顏。
創業板新股的高超募,無疑是浪費市場資源。A股創業板市場要發展壯大,沒有一定的規模顯然是行不通的。但是,在我們追求市場規模的同時,更不應該忽視了其中的質量問題。一方面是保薦質量,另一方面包括上市公司的質量。只有規模效應而沒有相關質量的匹配,如此創業板無疑亦是“跛腳”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