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1-01-12 13:06:47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一元化的社會評價體系,富有人文情懷的儒家思想在農民為稻粱謀的現實困境中淪為“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的敲門磚。中國人窮怕了,于是世世代代傳遞給子孫一種趨名逐利的恐懼心理。
“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一定為你打開了一扇窗。”這是基督徒們的信條。
我的小提琴老師說:朱蔚淇,你很有善緣。
11月,手術后我的右臂意外出現肌肉活動困難,在家郁悶地度過一周后我決定請個家教學音樂。琴行老板建議我試試小提琴,有鋼琴基礎學起來很快。基于拉琴的動作很鍛煉右臂,我開始嘗試這種被譽為“樂器之后”的東西。
老師是個等著退休的公務員,最大的樂趣卻是教小提琴。那天他的一個學生請假,于是我插了班。幾天后,他帶著我到一個手工作坊買琴,據說價格比琴行公道很多。制琴師(我叫她安姐)家里設了佛堂,供奉觀音和孔子。她家吃素,我好奇他們怎么保證營養,于是被邀請共進午餐,席間似乎產生了火花,后來又串了幾次門。
聽說我的病情之后,安姐邀請我在她家同住,解決了上班路遠之余,還讓我體驗上了人境結廬般的生活。安姐家有數百把提琴,一架鋼琴(我暫時不用買了),一小片菜園(在市區,這個很讓人驚艷)。有時候看看那一片綠地,覺得心靈就接近了無欲無求。鄰居常常來這里吃素,有時帶來蔬菜,孩子們放了學來這里讀《弟子規》。一群異鄉人在此聚合,因為主人有善義。
安姐十幾歲來深圳打工,后來機緣巧合學會制琴,在這行做出了名氣。當她在物質方面得到滿足之后,她就困惑了,后來找到了信仰,覺得應該不斷充實心靈并且回饋社會。在她身上我了解到:真正的富有并不是一個人擁有多少,而是你可以給予多少。
最近流行一句話:活著是一種修行。安姐已經找到了修行的路。我并不是一個狂熱的宗教分子,不過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行善從義是人類找到滿足的唯一出路,而宗教是個好老師。
上周,我完成了重新工作后第一篇作品,合作者是一個老記者、一位父親、一個剛失去父親的兒子。在他的指導下,已經四個多月沒有接觸股市的我完成了對一個陌生行業的研究。他告訴我,他對佛教只有一個認識:當你需要的時候,佛隨時在你身邊。
周末我讀了一篇文章,是校友們在人人網上轉載的,主題是“中國人為何少有特立獨行的人格”。作者認為,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一元化的社會評價體系,富有人文情懷的儒家思想在農民為稻粱謀的現實困境中淪為“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的敲門磚。中國人窮怕了,于是世世代代傳遞給子孫一種趨名逐利的恐懼心理。
當物質生活豐富到一定層次以后,我的不少朋友開始疑惑了,一方面是父輩發泄在子女身上的出人頭地的不滿足感,另一方面是我們從小在《陋室銘》《將進酒》以及西方文學美學熏陶下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我與一些朋友達成了共識,日后我們為人父母,一定遵從孩子們的天性,而不會使他們淪為父母攀比的工具。如果有什么是他們必須繼承的,那就是獨立完整的人格——包括勤奮好學的求知精神、追求人生目標的勇氣和對家人對朋友對社會對歷史的責任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