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8 02:00:31
近日國家相關部門連續一周內兩次召開酒行業會議,強調維護價格穩定。其中,白酒近期的輪番上漲被指不妥當,遭到了批評。 (4月7日《廣州日報》)
前幾天,日化企業聯合利華剛剛表示,“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暫緩原定于4月1日執行的價格調整”。如今,發改委又批評白酒漲價,白酒企業都表示堅決支持擁護政府決策。這兩條消息傳遞了兩個信號:一是發改委干預企業漲價很及時;二是干預很有效果,相關企業很聽話,不漲價。
但這樣的干預方式值得商榷。以批評白酒漲價為例,既然發改委指出輪番漲價不妥當,“不妥當”究竟是違法了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是違法,就不能以批評了事,而是應該依法懲處;如果不是違法,而是漲價不是時候,企業沒有履行社會責任,也應該說明原因。
在筆者看來,越是在價格敏感時期,政府干預價格越要慎重:一是要依法有據干預漲價;二是干預價格的過程要透明;三是干預每起漲價都要有警示教育意義。由此來審視,無論是“批評式”干預,還是“勸說式”干預,或是“打招呼”式干預,意義似乎都很有限。
根據《價格法》規定,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大致有3條:一是對部分價格采取限定差價率或者利潤率;二是規定限價;三是實行提價申報制度和調價備案制度。這3條中顯然沒有批評、勸說、打招呼之類的價格干預方式。沒有法律依據的價格干預有多少威懾力?值得質疑。
其實,白酒近期的輪番上漲,企業有沒有串通漲價倒值得查一查。因為輪番漲價不排除串通的可能,而串通的話則比較隱蔽。即使白酒企業沒有私下勾結,調查一下也是對整個白酒行業的一種警示。
從發改委價格司領導提出的要求來看,此次批評白酒漲價,原因似乎是相關企業缺少大局意識,缺少責任擔當,所以才以批評教育為主。但白酒企業是否是聽話的“乖孩子”,批評漲價的效果能維持多久,還打著一個問號。
從報道看,白酒成本變化不大,但價格卻輪番上漲。也就是說,白酒企業漲價不完全是因為成本壓力,而是想借助通貨膨脹這一大背景以獲得更多利潤,換言之,有趁火打劫之嫌。對這種缺乏道德血液的企業當然要批評教育,但批評教育恐怕不是遏制白酒漲價的“解酒藥”。
既然發改委通報稱,白酒成本變化不大,說明已經掌握了白酒成本價格信息。筆者認為,如果把成本價格信息公開,讓消費者對那些以利潤為目的的漲價白酒“用腳投票”,顯然要比簡單的批評教育更有懲罰性,更有現實意義。
據悉,西方國家有很多價格控制措施,包括利用司法手段進行價格控制和干預、議會立法機關的監督和干預,還有通過聽證會等方式來反映社會公眾的監督和干預等。這些做法不僅體現出依法干預,而且公眾、民意機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價格干預。但在我們這里,對普通商品的價格干預,公眾只是看客。
無論是日化用品、方便面漲價,還是白酒漲價,都會增加通脹壓力,也是通脹惡化的一種跡象。所以,要想不讓其他商品跟風漲價,不能單靠發改委一個個去批評和打招呼,而是需要從根本上控制通脹,即管好貨幣。
在全球性通脹的復雜背景下,或許控制流動性才是遏制白酒漲價的“醒酒藥”,才是遏制日化用品等商品漲價的 “靈丹妙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