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IPO改革”上“兩會”:能做空 限超募 罰變臉

    2012-03-03 01:09:4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記者 劉明濤

    IPO制度,如何改?這不僅是讓證監會主席頭疼的問題,更是關系到1.6億A股投資者切身利益的大事。

    平均50倍的發行市盈率,讓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汗顏;一年僅超募資金就高達1278億元,這已接近整個西歐的年度融資額。只看這兩個數據,仿佛A股已是全球最具活力、最欣欣向榮的市場,但看看另外兩個數據,就會給人完全相反的印像:2011年上市的新股中,65家公司已經出現業績變臉,30%的新股跌破發行價,大多數新股上市后都呈現長期下跌走勢。

    針對新股發行制度暴露的種種弊端,各界對IPO的“討伐”之聲一浪高過一浪。《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經過深入研究,從保護投資者利益出發,立足于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制定出一份《關于改革新股發行制度的建議》,此份建議已經委托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先生在“兩會”上提交,截至發稿,此改革建議已被劉漢元成功提交。在這份建議中,有多項制度創新的設計,歸納起來就是9個字:能做空、限超募、罰變臉。

    4年前提案已被采納

    委托劉漢元先生提交新股改革提案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8年,《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就曾設計過一份IPO制度改革提案,委托他在“兩會”期間提交,2009年恢復新股發行時,主要建議均被監管層采納。

    2008年設計方案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院長李偉回憶當時的市場環境:2008年前的新股發行制度奉行“資本優先”原則,在巨大的新股無風險收益驅使下,一級市場聚集了上萬億元打新資金,形成了機構和中小投資者之間的不平等,也加劇了財產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鑒于此,2008年“兩會”時,《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設計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包括下調賬戶申購上限、減少網下配售、股票回撥機制、延長網下配售鎖定期等具體措施,委托劉漢元提交“兩會”討論。2009年6月10日,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的主要建議全部被監管層采納。從最近3年新規的施行情況來看,一級市場聚集的打新資金大幅減少,中簽率成倍提高,中小投資者分享的收益更多了,從建設公平公正資本市場、提升中小投資者申購利益的角度來講,當時的提案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如果說前一次提案是針對申購環節的小手術,那么這一次的提案就是整個IPO制度的“大改革”,包括新股定價、轉融通做空、募集資金定額、限售股解禁、中介機構責任、PE腐敗等多個方面。

    2012改革方案再呈“兩會”

    眾所周知,股票發行處在市場前端環節,這一環節的不斷完善,對健全市場機制意義重大。

    IPO重啟3年來,雖然新股申購環節的問題得到改善,但還暴露出更多的弊端,例如高發行價和高超募資金就備受市場抨擊。

    2010年,為抑制高價發行,監管層實施《關于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但是收效甚微,新股發行階段的高價發行、高超募、高比例業績變臉的現象依舊存在,為了平衡籌資者和投資者利益、平衡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等各方利益,有必要再推改革新股發行制度,使新股發行更加合理化。

    李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兩會’上,《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已委托劉漢元委員提交了《關于改革新股發行制度的建議》,建議增加新股做空機制、延長變臉公司限售時間、限制超募額度、追究中介機構責任和打擊PE腐敗,目的是讓新股定價合理化,上市公司質量更有保障,增加造假上市和過度包裝的成本。”

    具體的措施包括6個方面,其中多項都是制度創新之舉。

    創新一:做空新股抑高價

    目前,滬市的平均市盈率不到15倍,深市的平均市盈率也只有24倍,但新股發行市盈率大多超過這一水平。這一方面有詢價制度的因素,另一方面,股份供求不平衡也會導致股價偏高。

    在上述IPO改革提案中,最大的制度創新就是給新股增加做空機制——即對新股提前轉融通,具體辦法是,在新股上市時,原始股東可將所持50%股份提供給證券公司,進行融券業務,股份所有權并不改變,但增加了新股的供給量。如此一來,在機構詢價階段,必須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做空力量,上市后籌碼稀缺的情況將有所改善,小盤股定價奇高的理由不再具備,從而保持謹慎,詢價將更為理性。同時,二級市場的投機者乃至網上申購者,都不得不考慮這一因素,使得投資更加理性。

    該提案對新股引入做空機制,可以達到抑制高價發行的作用,而且是以完全市場化的手段,這比存量發行的方法更好,不會加重發行人過度包裝和造假的利益訴求。

    同時,市場熱議的美國式詢價也被吸納進提案,成為抑制高價發行的重要舉措。

    創新二:定額發行堵超募

    對于大量超募資金使用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問題,提案里也給出了解決辦法:可要求新股發行按需募資,募投項目需要多少資金就募集多少,發行價格確定后,即可計算出股份發行量。若最終計算出的發行量低于規定的最低標準,則按照法規規定的最低標準量發行。

    如此一來,可以有效遏制巨額超募現象,優化資源配置,使得市場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當前,在新股發行制度下,發行上市儼然已成新上市公司的“造富機器”。數據顯示,新股發行重啟兩年多來,A股累計募集資金已經超過了9300億元。這比同期美國市場IPO募資總額高出56%,比西歐所有IPO募資總額高出115%,并分別為日本及中國港股的7.9倍和1.4倍。而更夸張的是,2011年一共上市260家公司,募集資金2720億元,成為全球之首,這其中超募資金就達到1278億元,其用途主要為歸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購置土地廠房設備、設立全資子公司等,最終導致大量的募集資金閑置浪費。

    因此,比起高價發行,高超募資金造成資源浪費更需要引起業內關注,更需要盡快解決。

    創新三:業績變臉 停止解禁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質量的好壞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對于大量新股上市后業績變臉問題,新提案也給出了解決辦法,那就是限售股的解禁條件應與業績掛鉤。

    具體看,新股上市的首個會計年度,若業績下滑,那么原始股東所持限售股全部延期1年解禁。如果下滑幅度超過30%,那么限售股立即停止解禁,等待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恢復。該制度將原始股東解禁套現與上市公司業績綁定,增加新股造假上市和過度包裝的成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統計數據發現,在已經發布業績快報的中小板、創業板個股中,已有273只個股出現業績同比下滑,其中,上市首年業績“變臉”的就達到了65只,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底才上市的匯冠股份凈利潤同比下滑19.07%。

    這些新股發行上市前后,業績變化大,并由此帶來的股價下滑,會直接影響投資者信心并讓中小股東蒙受損失。所以,制定相關的制度進行約束,同樣很有必要。

    此外,提案還建議監管層加大對中介機構的懲罰力度,若所服務擬上市公司出現問題,相對應的中介機構在2年內不得從事IPO中介業務。

    例如某擬上市公司被查出會計造假,那么為該公司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保薦機構等在2年內不得辦理IPO業務,如果查出法律造假,那么為該公司服務的律師事務所2年內不得辦理IPO業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劉明濤 IPO制度,如何改?這不僅是讓證監會主席頭疼的問題,更是關系到1.6億A股投資者切身利益的大事。 平均50倍的發行市盈率,讓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汗顏;一年僅超募資金就高達1278億元,這已接近整個西歐的年度融資額。只看這兩個數據,仿佛A股已是全球最具活力、最欣欣向榮的市場,但看看另外兩個數據,就會給人完全相反的印像:2011年上市的新股中,65家公司已經出現業績變臉,30%的新股跌破發行價,大多數新股上市后都呈現長期下跌走勢。 針對新股發行制度暴露的種種弊端,各界對IPO的“討伐”之聲一浪高過一浪?!睹咳战洕侣劇费芯吭航涍^深入研究,從保護投資者利益出發,立足于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制定出一份《關于改革新股發行制度的建議》,此份建議已經委托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先生在“兩會”上提交,截至發稿,此改革建議已被劉漢元成功提交。在這份建議中,有多項制度創新的設計,歸納起來就是9個字:能做空、限超募、罰變臉。 4年前提案已被采納 委托劉漢元先生提交新股改革提案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8年,《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就曾設計過一份IPO制度改革提案,委托他在“兩會”期間提交,2009年恢復新股發行時,主要建議均被監管層采納。 2008年設計方案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院長李偉回憶當時的市場環境:2008年前的新股發行制度奉行“資本優先”原則,在巨大的新股無風險收益驅使下,一級市場聚集了上萬億元打新資金,形成了機構和中小投資者之間的不平等,也加劇了財產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鑒于此,2008年“兩會”時,《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設計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包括下調賬戶申購上限、減少網下配售、股票回撥機制、延長網下配售鎖定期等具體措施,委托劉漢元提交“兩會”討論。2009年6月10日,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的主要建議全部被監管層采納。從最近3年新規的施行情況來看,一級市場聚集的打新資金大幅減少,中簽率成倍提高,中小投資者分享的收益更多了,從建設公平公正資本市場、提升中小投資者申購利益的角度來講,當時的提案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如果說前一次提案是針對申購環節的小手術,那么這一次的提案就是整個IPO制度的“大改革”,包括新股定價、轉融通做空、募集資金定額、限售股解禁、中介機構責任、PE腐敗等多個方面。 2012改革方案再呈“兩會” 眾所周知,股票發行處在市場前端環節,這一環節的不斷完善,對健全市場機制意義重大。 IPO重啟3年來,雖然新股申購環節的問題得到改善,但還暴露出更多的弊端,例如高發行價和高超募資金就備受市場抨擊。 2010年,為抑制高價發行,監管層實施《關于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但是收效甚微,新股發行階段的高價發行、高超募、高比例業績變臉的現象依舊存在,為了平衡籌資者和投資者利益、平衡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等各方利益,有必要再推改革新股發行制度,使新股發行更加合理化。 李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兩會’上,《每日經濟新聞》研究院已委托劉漢元委員提交了《關于改革新股發行制度的建議》,建議增加新股做空機制、延長變臉公司限售時間、限制超募額度、追究中介機構責任和打擊PE腐敗,目的是讓新股定價合理化,上市公司質量更有保障,增加造假上市和過度包裝的成本。” 具體的措施包括6個方面,其中多項都是制度創新之舉。 創新一:做空新股抑高價 目前,滬市的平均市盈率不到15倍,深市的平均市盈率也只有24倍,但新股發行市盈率大多超過這一水平。這一方面有詢價制度的因素,另一方面,股份供求不平衡也會導致股價偏高。 在上述IPO改革提案中,最大的制度創新就是給新股增加做空機制——即對新股提前轉融通,具體辦法是,在新股上市時,原始股東可將所持50%股份提供給證券公司,進行融券業務,股份所有權并不改變,但增加了新股的供給量。如此一來,在機構詢價階段,必須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做空力量,上市后籌碼稀缺的情況將有所改善,小盤股定價奇高的理由不再具備,從而保持謹慎,詢價將更為理性。同時,二級市場的投機者乃至網上申購者,都不得不考慮這一因素,使得投資更加理性。 該提案對新股引入做空機制,可以達到抑制高價發行的作用,而且是以完全市場化的手段,這比存量發行的方法更好,不會加重發行人過度包裝和造假的利益訴求。 同時,市場熱議的美國式詢價也被吸納進提案,成為抑制高價發行的重要舉措。 創新二:定額發行堵超募 對于大量超募資金使用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問題,提案里也給出了解決辦法:可要求新股發行按需募資,募投項目需要多少資金就募集多少,發行價格確定后,即可計算出股份發行量。若最終計算出的發行量低于規定的最低標準,則按照法規規定的最低標準量發行。 如此一來,可以有效遏制巨額超募現象,優化資源配置,使得市場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當前,在新股發行制度下,發行上市儼然已成新上市公司的“造富機器”。數據顯示,新股發行重啟兩年多來,A股累計募集資金已經超過了9300億元。這比同期美國市場IPO募資總額高出56%,比西歐所有IPO募資總額高出115%,并分別為日本及中國港股的7.9倍和1.4倍。而更夸張的是,2011年一共上市260家公司,募集資金2720億元,成為全球之首,這其中超募資金就達到1278億元,其用途主要為歸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購置土地廠房設備、設立全資子公司等,最終導致大量的募集資金閑置浪費。 因此,比起高價發行,高超募資金造成資源浪費更需要引起業內關注,更需要盡快解決。 創新三:業績變臉停止解禁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質量的好壞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對于大量新股上市后業績變臉問題,新提案也給出了解決辦法,那就是限售股的解禁條件應與業績掛鉤。 具體看,新股上市的首個會計年度,若業績下滑,那么原始股東所持限售股全部延期1年解禁。如果下滑幅度超過30%,那么限售股立即停止解禁,等待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恢復。該制度將原始股東解禁套現與上市公司業績綁定,增加新股造假上市和過度包裝的成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統計數據發現,在已經發布業績快報的中小板、創業板個股中,已有273只個股出現業績同比下滑,其中,上市首年業績“變臉”的就達到了65只,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底才上市的匯冠股份凈利潤同比下滑19.07%。 這些新股發行上市前后,業績變化大,并由此帶來的股價下滑,會直接影響投資者信心并讓中小股東蒙受損失。所以,制定相關的制度進行約束,同樣很有必要。 此外,提案還建議監管層加大對中介機構的懲罰力度,若所服務擬上市公司出現問題,相對應的中介機構在2年內不得從事IPO中介業務。 例如某擬上市公司被查出會計造假,那么為該公司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保薦機構等在2年內不得辦理IPO業務,如果查出法律造假,那么為該公司服務的律師事務所2年內不得辦理IPO業務。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