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7 01:03:31
每經編輯 劉衛琰 每經記者 叢剛 發自北京
劉衛琰 每經記者 叢剛 發自北京
上海大眾斯柯達產品陣容較小,只靠三款車打天下的局面持續已久。“這種局面很快將被打破,未來將會有更多新車型引入”,斯柯達汽車董事會主席范安德表示。同時,斯柯達還計劃將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提升到3%,產能擴充到50萬輛。
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斯柯達首先帶領Rapid來到中國,未來這款車將在中國、捷克、俄羅斯、印度四個國家生產。
對于斯柯達在華產品“三劍客”之一昊銳將面臨換代,進口車業務談判進程等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采訪了范安德。
進口車2013年入華
NBD:此前斯柯達提到進口車業務還在商談中,目前進展如何?
范安德:自從去年日內瓦車展以來,相關進口車業務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最終的業務方案我們也會盡快制定出來,但目前還需要兩到三個月。第一批進口車應該會從2013年開始在中國上市。
NBD:目前進口車銷售談判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進口車業務談了這么長時間?
范安德:首先,我們的談判進展非常順利。目前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能夠實現以非常完美的姿態進入進口車市場。5月,斯柯達將邀請一些投資者去捷克,在捷克的斯柯達總部為大家進一步介紹斯柯達的詳細情況,
同時,我們也會按照中國市場需求進行調整,提供定制化的服務。這樣才能保證斯柯達汽車最新的設計語言能得到中國消費者的歡迎。
在華產能計劃提升至50萬輛
NBD:目前不少企業均把中國市場作為他們擴張的最重要砝碼,斯柯達在這方面有何考慮?未來在中國將會以怎樣的姿態發展?
范安德:我認為,在未來10年,中國的汽車市場銷量應該可達到2000萬這樣的水平,甚至更高。
之前曾有人表示,在中國市場可以這樣計算,汽車產業的增速比GDP增速要快一倍。但當市場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時,汽車產業的增速可能就會和GDP增長同步?,F在中國已經進入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整個增長速度會慢慢地趨于正?;?。
如果今年中國市場銷量能夠達到1300萬輛左右,實現7%~9%左右的增長,并且每年保持這樣的水平,在未來十年中國汽車年銷量將達到2000萬輛。從全球市場來看,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增長速度。
我認為,目前中國汽車市場進一步發展,首先就要發展中國的道路基礎設施?;蛘呤窃谝恍┒⑷€城市。
在我剛到中國工作的時候,有報道稱,每1000人當中只有30人擁有汽車,而現在已經提高到60人左右。可以想象,這個數字有一天會提高到1000。
剛開始,斯柯達在中國的增長速度非???,現在增長速度正逐步趨緩,我感覺再過一段時間會趨于穩定。目前我們還處于第一個發展階段,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加大投資力度,利用一切機會為未來奠定扎實的基礎。
NBD:加大投資力度表現在何處?
范安德:我們從2個工廠會擴展到4個工廠。在日內瓦車展的時候,我曾說過斯柯達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需要提升到3%,這就意味著我們在中國的產量至少需要達到50萬輛左右。
昊銳將換代
NBD:我們知道斯柯達一直在強調明銳、晶銳、昊銳“三劍齊發”,在中國明銳的銷量較為樂觀,一季度銷量占斯柯達總銷量一半以上,晶銳和昊銳銷售比較低,請問斯柯達怎么改善或平衡這種狀態?
范安德:斯柯達汽車去年全球銷量879200輛,其中明銳40萬輛,占比接近一半。我會把它看成斯柯達汽車的核心產品。說到昊銳,目前在國際上銷售的已經是第二代產品,同時我們也要發布第三代。
今年,昊銳在中國的銷量增幅預計會保持去年的增長勢頭,將來我們會進一步擴大有關昊銳的業務。同時,我們在中國也要大幅提高斯柯達品牌的知名度,因此我們對這個品牌需要大量投入,拓展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的形象。
同時,我認為今天在車展發布的新車型Rapid在全球范圍也會廣受歡迎。可能會成為斯柯達汽車銷量的第二個支柱。因此,通過這款車型我們不僅可以進行一些平衡,也可以讓整個業務更加穩定。未來Rapid車型會在全球4個工廠生產,這些工廠設在捷克總部、中國、俄羅斯以及印度。
NBD:什么時候把第二代昊瑞引入中國?據了解,目前昊銳的市場價格正在下降,對此你怎么看?
范安德:關于昊銳下一代會不會在中國發布,我們正在進行一些關于車型大小、比例以及車型設計方面的考量,具體的時間還不方便公布。但可以告訴大家的是,未來一定會有新版本引進,我們在該細分市場中很有信心。
在價格方面,在整個中國市場中,斯柯達是價格最穩定的品牌之一。我認為,明銳營銷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一直沒有大幅降價。因此,消費者就會感覺品牌的質量和品質非??煽?。
我認為,如果把價格降得過低,就會讓消費者有被欺騙的感覺,這是一個非常不健康的發展趨勢。所以斯柯達汽車不支持價格大幅度減少,這也不符合我們的品牌理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