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0 01:09:27
從央行允許浮動的初衷來說,應該是希望不同機構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差異化策略,這才是市場化真正的涵義。
每經編輯 魯政委
魯政委(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7月5日,央行宣布自7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
而從6月8日央行宣布允許存款利率上浮到1.1倍之后各個機構的行為來看,幾乎所有機構都顯示出強烈的一浮到頂沖動。只是因種種考慮,國有大行最終未選擇頂住3.575%的上限。此次名曰降息,最終結果是1年存款的實際利率不降反升。
從央行允許浮動的初衷來說,應該是希望不同機構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差異化策略,這才是市場化真正的涵義。但是,所有機構行為的高度一致,暗示了政策調整未能完全達到預期效果。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據目前的監管規則,銀行貸存比必須保持在75%以內。即要想放貸款,就必須先抓“存款”(是“存款”會計科目里的存款,不是銀行要有資金來源)。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有關各方已初步達成共識,監管機構將在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中取消75%存貸比這一硬性規定。
其實,如果沒有我國目前相當保守的貸存比指標管理,銀行開展貸款原本不是非得有“存款”的,只要有足夠資金來源,只要能確保不存在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就可穩健開展貸款業務。
目前,國際上仍采用貸存比指標對銀行進行管理的經濟體已很少。即使個別經濟體采用,也是將其作為一個具有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或信貸限額管理類似功能的宏觀調控指標來使用。在我國,貸存比指標最初在1995年的《商業銀行法》中引入,那時也主要是試圖遏制那時尚未建立起市場化約束機制、深受地方政府左右的各類專業銀行的強烈放貸沖動,實質上也是起著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或信貸限額管理等工具相類似的作用,而并非出于預防流動性風險的考慮。如果說是為了遏制信貸沖動,目前的資本充足率、信貸窗口指導等措施,都已能完全替代貸存比的功能。
如從防范流動性風險的角度看,貸存比指標繼續存在的必要性其實更低。如果貸存比指標在防范流動性風險上果真有效,那么,我們就應該會看到BaselIII中納入該指標才對。本輪危機之后新修訂的BaselIII,的確比過去更加關注流動性風險,但其引入的是另外兩個指標:一個是流動性覆蓋率,另一個是凈穩定資金比率。
流動性覆蓋率的目標是通過確保機構擁有足夠的優質流動性資源來提高銀行應對短期 (3個月以內)流動性風險的能力。具體測算方法是: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與未來30日的資金凈流出量之比;該比率的標準是不低于100%,即高流動性資產至少應該等于估算的資金凈流出量,或者未來30日的資金凈流出量小于0。其中,“優質流動性資產”應當滿足即使在嚴重的機構特定壓力和市場壓力下,它們產生流動性的能力依然完好無損,甚至這些資產反而在壓力條件下還會受益于所謂的 “安全投資轉移”。“凈現金流出”是指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的設定壓力情景下,累計的預期現金流出量減去累計的預期現金流入量(即在測算期的壓力情景下,凈累計流動性缺口)。累計預期現金流出量是各類負債項目余額與預設的流失率百分比的乘積,再加上表外承諾與預設的提取比例的乘積;累計的預期現金流入量是應收賬款與壓力情景下的預期流入量百分比的乘積。
凈穩定資金比率的目標是通過建立激勵機制,讓銀行運用更穩定、持久和結構化的融資渠道來提高其在較長時期內(1年以內)應對流動性風險的能力。具體測算方法是:可用的穩定資金與業務所需的穩定資金之比;該比率的標準是應大于100%。其中,“穩定資金(ASF)”是指在持續存在的壓力情景下,在1年內能夠保證穩定的權益類和負債類資金來源。其根據不同分類的權益和負債帳面價值乘以每類相應的ASF系數之后加總得到;ASF系數是監管當局所認定的可用資金穩定系數;“穩定資金需求(RSF)”等于銀行所持有的資產價值與該類資產特定的穩定資金需求(RSF)系數的乘積,再加上表外業務 (或潛在流動性風險暴露)與其相應RSF系數的乘積。RSF系數是指監管當局認定的各類資產或表外風險暴露所需要的穩定融資支持部分的百分比。
引入凈穩定資金比率作為監管指標,意在對偏重短期的流動性覆蓋率指標從更長期限方面形成補充,鼓勵銀行通過結構調整減少短期融資的期限錯配、增加長期穩定資金來源,特別是用于確保投行類產品、表外風險暴露、證券化資產及其他資產和業務的融資,至少具有與它們流動性風險狀況相匹配的一部分滿足最低限額的穩定資金來源,防止銀行在市場繁榮、流動性充裕時期過度依賴批發性融資,提高監管措施的有效性。
BaselIII新增的兩大流動性監管指標,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遠比貸存比指標更為精細而有效??紤]到我國在2013年將開始實施BaselIII(2016年達標),在此狀態下,從防范流動性風險角度考慮,貸存比其實已無繼續存在的必要。如果繼續維持,反倒還會導致銀行對存款利率非理性的一浮到頂、高息攬存行為的普遍出現,給利率市場化后銀行帶來額外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