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2-12-21 16:11:48
為了減少因未完成業績導致的罰款,各大銀行及其相關員工都會使勁渾身解數來吸引客戶進行存款。
對于許多奮戰在一線的銀行員工而言,一到季末或年末,通常都會談“末”色變。因為一到這時候,存款金額等業績指標壓力便會排山倒海而來。為了減少因未完成業績導致的罰款,各大銀行及其相關員工都會使勁渾身解數來吸引客戶進行存款。
于是,存款返利、推薦高收益理財產品等等戲法又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而《證券日報》記者發現,拉存款大戰更是蔓延到銀行應聘者的身上。
存款與客戶資源多優先錄用
已是潛規則?
近日,有幾位應聘某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的人士向記者表示,“現在面試之前就已經向準備面試者明確表明要有一定的攬存能力,而體現攬存能力主要通過面試者本人在該行的存款證明。郵件回復里明確表示:應聘業務員有存款3萬以上,柜員5萬以上,大堂經理10萬以上,主管15萬以上,行長助理20萬以上,屆時同等條件者根據存款數擇高錄用,存款在入職一個月方可取出。”
針對招聘里面如此一個“莫須有”的條件,記者將上述情況向該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進行查證,該行給予的回復是:經核查,該招聘信息并非我行官方發布,我行的招聘信息均通過統一招聘平臺發布,統一招聘平臺是我行新員工招聘報名的唯一途徑,請廣大應聘者提高警惕,謹防受騙。
據了解,上述幾位應聘該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的人士確實不是通過該行所提供的統一招聘平臺申請應聘的,而是通過登陸某專業的門戶招聘網站申請的。但即便是這樣,是否就等于不存在“誰存款多誰就能夠優先錄用的情況”?
“其實存在這樣的情況有可能是有些銀行的支行的領導一起通過專業的門戶招聘網站去招人,也就是沒有通過省行等的統一渠道來招兵買馬。招的人應該沒有所謂的銀行編制,而所招的人更多的偏向有相關銀行經歷與人脈等的社會人士。”一位廣州市國有銀行某支行行長表示。
“誰存款與客戶資源多誰就能夠優先錄用已是潛規則。不同銀行間人員的互相流動挖角,特別是中層人士,要想成功跳槽,都是要看誰手上的客戶資源多,若客戶背后所擁有的金融資源如存款等較多都有助于成功轉移到應聘的銀行,那這類應聘者無論走到哪家銀行肯定都非常受歡迎。其實只是看應聘者本身的存款數量作為應聘條件已經是很低的潛規則條件了。”另一位股份制銀行廣州分行的中層管理者告訴記者。
在前一段時間,渣打銀行廣州分行就曝出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VIP客戶子女進行實習入職。而渣打銀行VIP客戶有存款50萬元、10萬元等多個檔次。有一應聘者還算優秀,但渣打銀行就希望其能夠通過成為VIP客戶而獲得機會。據該應聘者反映現在正在渣打銀行實習的學生,不少是通過VIP客戶渠道取得實習機會的。
購物卡等替代現金返利
專設理財產品年末沖業績?
“在以往,一到年末,存款返利的情況非常普遍,不過現在監管機構管理非常嚴格,一般銀行員工都不敢挺而走險,特別是銀監會頒布了‘七不準’的規定后,沒有以前那樣為了吸引存款而現金返利或者是存貸掛鉤。當然有些客戶特別是對公客戶如果資金量確實很大,有些銀行還是會暗箱操作進行現金返利。不過現在很多銀行以送購物卡、禮品券、高檔禮品等這些非現金禮品來回饋客戶,不敢明目張膽地現金返利。”農業銀行廣州某支行相關負責人透露。
據記者調查,在廣東有不少銀行通過發行短期保本的投資于債券等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來吸引客戶。
隨后,有相關銀行人士表示,“有不少銀行將短期的理財產品到期期限設置在年末也就是12月31號考核的那一天或者前一、兩天。這樣做的原因是客戶一般在理財產品到期后不會馬上把資金取出,而到期的理財產品資金會轉到客戶的活期賬戶上,那如此一來就可以沖存款業績。”上述銀行人士表示。
同時,有廣州銀行的員工向記者表示,“現在有些短期的保本理財產品很可能并不是真正投資到什么金融投資產品如債券等地方,其實客戶所投的資金只是放在銀行做存款之用,這樣銀行可以將客戶的資金用于沖存款業績。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比活期存款利率要稍微高一些,多出的收益部分其實就有點相當于存款返利的性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