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6 01:42:5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在傳統管理軟件巨頭面臨轉型困境之時,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軟件公司卻受到了資本的青睞。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博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科)內部人士獲悉,國內多家VC正在與博科溝通投資事宜,其中中路資本投資的可能性極高,而博科受到資本熱捧的原因在于,其正研發一款管理軟件“3D打印”產品——YigoV7.0版。
據博科創始人沈國康介紹,2013年,Yigo從無代碼開發模式發展成為軟件“3D打印”模式:通俗而言,是用圖形描述業務,由圖形映射系統的“計算機軟件生產計算機軟件”模式。業務咨詢顧問或客戶只需在Yigo平臺中進行業務建模,便自動“打印”出對應的信息管理系統。
軟件領域的新機會/
電商專家魯振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博科此前曾向外界透露,其正在研發一款管理軟件“3D打印”產品Yigo,這是風投看好博科的理由。
該產品讓管理軟件滲透到電商行業,將對電商網站、后臺管理以及兩者的無縫鏈接有積極影響,且成本低。
在魯振旺看來,博科資訊原來是做傳統ERP和物流供應鏈軟件的,現在希望可以借電商和軟件“3D打印”的概念進軍新領域。
事實上,軟件產業經過黃金十年的發展之后,面臨的狀況并不樂觀:一方面我國已經是軟件使用大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軟件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則是軟件創新弱國,除用友、金蝶、華為外,少有軟件大企業,全球軟件創新重鎮仍然是美、歐、日本。
近年來軟件業迎來了一波投資熱潮,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垂直行業,二是新的軟件產品,比如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社交網絡應用環境的的軟件產品;三是新的軟件開發模式,比如軟件定制開發公司ThoughtWorks。
一位投行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真正對軟件行業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將是軟件生產的革命,即軟件開發模式的革命。
與軟件定制開發模式相比,博科的3D打印更具有革命性,而這也正是博科受到資本青睞的原因。
軟件生產方式被顛覆/
博科創始人沈國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不少投資人眼中,電商、移動互聯網、O2O等已經是投資紅海,好項目難得一見,一出現便是眾多投資商競相爭斗的局面,而企業級的信息服務特別是真正創新的技術企業是有待開發的金礦。
沈國康認為,軟件生產方式已經出現了兩次變革,第一階段的生產方式是個人生產/作坊式生產時代,比如比爾·蓋茨最早就是個人軟件生產者,微軟DOS產品可視為作坊式生產,在中國,“中文平臺”、早期殺毒軟件都是作坊式生產,那個時代產生了很多程序員英雄。
第二階段可以概括為“軟件工廠”,典型的是印度模式,動輒數萬軟件工程師,為微軟、IBM以及美國的金融、航空、物流、電信等行業寫代碼。
沈國康認為,軟件實現無代碼生產,將顛覆“碼農”的生產模式,其對于軟件生產方式的創新意義,就像觸控技術之于智能手機。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2006年,博科獲得1.6億元投資,開始“無代碼生產”的道路。將所有收入投入Yigo平臺,過苦日子。迄今為止,粗略估計投向Yigo平臺的研發費用達3億元。
數據顯示,2006年,博科推出基于Yigo語言的第一代管理自主平臺,震驚了傳統管理軟件陣營;2009年博科推出Yigo2.0,貫通了SCM、ERP、CRM、OA、HR、PM等傳統管理軟件的隔閡;2010年,純瀏覽器版解析平臺Yigo3.0誕生,通過Yigo語言實現了電商前臺門戶和后臺企業管理的一體化應用。
據沈國康介紹,Yigo超越了管理軟件手工編碼的極限,傳統管理軟件幾萬人一年的代碼工作量在Yigo上通過自動映射,只需片刻完成。2013年,Yigo從無代碼開發模式發展成為軟件“3D打印”模式:通俗而言,是用圖形描述業務,由圖形映射系統的“計算機軟件生產計算機軟件”模式。業務咨詢顧問或客戶只需在Yigo平臺中進行業務建模,便自動“打印”出對應的信息管理系統。
事實上,在博科之前,很多機構都在“零代碼”編程方面進行過嘗試。
1982年,日本通產省計劃10年內投資8億美元,并聯合富士通、NEC、東芝、松下、夏普等八家巨頭共同參與,希望完成“人類無需為其編程,只需要口述命令,由計算機自動推理完成任務”的系統。10年后,這一計劃破產。
2004年,比爾·蓋茨表示,將投資68億美元研發“圖示化”編程工具,實現軟件開發的無代碼時代,微軟至今未提出無碼開發的技術框架及標準。在比爾·蓋茨研發“圖示化”之前,博科軟件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實踐。
谷歌則于2009年發布開源編程語言Go語言,目的是在不損失應用程序性能的情況下降低代碼的復雜性。谷歌首席軟件工程師羅布派克說:之所以開發Go,是因為過去10多年間軟件開發的難度令人沮喪。
沈國康認為,與Yigo平臺相比,Go語言無法實現零代碼編程,仍然復雜。
新技術隨需即變/
沈國康認為,其無碼開發技術Yigo解決了管理信息化的個性化,也解決了電子商務的隨需即變,讓企業內部的管理,外部的電子商務徹底脫離兩張皮現象,脫離代碼,技術真正轉化為生產力,企業不再被軟件廠商卡住脖子。
在行業專家曹開彬看來,SAP早期的成功來源于其產品適合大工業化時代的加工制造型企業,其一手打造的更適合歐美企業的ERP系統的基本理念就是嚴格的規劃、確定性和僵化的運作模式,這其實在本質上扼殺了中國企業運作的靈活性。
“企業需要的是更簡單靈活、易于修改和調整的軟件系統,而非復雜僵化的產品。”他表示,雖然ERP是企業內部效率的管理工具,但現在的企業越來越需要跟蹤和分析外部用戶數據以獲得新的競爭力。因此,企業正轉向以內外數據兼顧的商業分析系統為導向的商務模式,即從規劃型向分析型企業轉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此前曾公開表示,過去數年,中國企業盲目高價買了許多進口的管理軟件,但實踐證明,1/3屬于失敗。原因在于,管理軟件是一種管理理念、方法的固化,中國企業買了西方管理軟件,但管理實踐與西方理念并不符合。
沈國康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Yigo平臺是一個翻譯系統,就是把自然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與程序員發揮的作用一樣,且修改十分快捷。
而傳統管理軟件開發流程卻異常復雜,先是咨詢人員入駐企業,經過數月甚至更長時間的調研之后,寫分析調研報告,一般數百、數千頁。然后是軟件布署、開發、測試、上線、實施。短則數月,長則數年。
除了流程的繁雜,傳統管理軟件耗費金額也異常驚人。以聯想集團并購IBMPC業務為例,整合IT系統花費了近三年時間,耗去資金超過2億美元。聯想工程師當時透露:IBM系統的代碼聯想沒人看得懂。
沈國康認為,Yigo平臺靈活度則高了很多,整個管理軟件價格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原因是壓縮了企業咨詢、調研分析、軟件開發、測試、實施等環節。“管理軟件開發效率得到快速提升,它只需傳統代碼開發方式的1%甚至千分之一的成本,便能完成基于集團架構全面管控的全程供應鏈ERP巨型系統。”
這也意味著,在新的技術條件下,軟件生產真正“軟件設計”,軟件藍領變成了軟件白領,軟件工廠不復存在,軟件生產的權力被全部交還給客戶。
不過,對于客戶來說,“零代碼”編程還是新事物,接受“零代碼”需要一個過程。不過沈國康卻不擔心,他認為,那些使用傳統管理軟件的企業用戶,在對過往成本充分考量之后,將會做出合理的選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