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7 00:33:31
◎張敬偉(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2014年1月,全球政要和精英聚焦瑞士達沃斯。不過,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們一掃前幾屆全球危機陰霾籠罩時的情緒低落,對全球經濟充滿愿景。世行行長金墉“雙引擎”驅動全球經濟的言論,是典型的樂觀論,但他不過說了絕對正確的廢話。
這個世界,除了發達國家就是發展中國家,涵蓋這兩類國家的“雙引擎”論,不符合全球經濟的邏輯。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軌跡看,發達國家引擎動力的穩定性一直處于優勢地位;新興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后來居上,算是全球經濟的另外引擎;其他發展中國家,隨波逐流而已。
有三點為證:一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連鎖反應,歐洲及日本深陷其中,中國也難以獨善其身,其他國家更是被裹挾其中,形成了全球經濟的集體沉淪。美歐日和中國為代表的兩種類型引擎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可見一斑;二是伴隨著全球危機而生的G20機制,即涵蓋了包括主要發達國家和“金磚四國”,凸顯“發達”和“金磚”國家共主全球沉浮的格局;三是以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縮水和年內可能完成使命為標志,美國經濟溫和復蘇,歐洲走出主權債務危機泥潭,日本“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多年的遲滯沉疴顯露出較強的療治作用,中國經濟則在危機倒逼之下開始啟動新一輪改革與發展模式轉型。全球主要國家呈現出經濟治理趨同性的特點。
此輪全球經濟危機,對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而言,危與機并存,但世界經濟格局依然,還是由主要發達國家和新型發展中國家所主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秩序和版圖中的發言權在提升,但也僅僅止于此,離顛覆現有全球經濟秩序還有漫長距離。
現實主義的全球經濟引擎,發達國家算一個,中國算一個,其他發展中國家,處于“被引擎”地位。作為全球經濟引擎,須具備三個特點:一是全球性貨幣地位,二是綜合國力足夠大,三是全球貿易強國。從這個角度看,全球第一經濟引擎,非美國莫屬。中國,在過去5年的危機中,充當著超越美國的全球經濟引擎作用,但也備受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煎熬,最主要的是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當然,作為次于美元的歐元區,則有賴于德國經濟的救贖而使歐元區逃過了解體之劫,但德國只能算是歐洲的經濟引擎。
世界銀行將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期上調至3.2%。這種樂觀預期建立在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基礎上,當然也包括對中國經濟步入中高速增長的遠期樂觀。世界經濟引擎在新的一年變得多元化,美國依然第一,中國第二,歐洲和日本第三……當然,由于美中歐日互為重要貿易伙伴,而這四大經濟體在貿易活動最活躍的亞太區域,還有一些次量級的貿易伙伴。主要國家的經濟好轉將形成持續穩健的引擎合力,使世界經濟步入企穩向好的新輪回。
然而,世界經濟依然存在不確定性。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從縮水到退出,美聯儲還未最終定奪,凸顯美國經濟復蘇尚存問題;中國面臨著轉型升級的現實難題,結構性矛盾待解,防范金融風險提上日程,影子銀行帶來的現實困擾,倒逼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國中高速增長需要更穩的長周期,以確保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釋放紅利?!鞍脖督洕鷮W”是否能維系長期正效應還需評估。歐洲則面臨著主權債務危機的反思和財政治理的轉型。新興發展中國家更主要的是如何保持經濟增幅的后勁和質量。
世界經濟的引擎動力還是來自主要國家,沒有實力是難成引擎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