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1 01:07:3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區家彥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區家彥 發自廣州
3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關于中國房企扎堆馬來西亞的首個報道引發熱議,若按當地的需求規模,中國開發商的開發量可以賣16年。對于房企為何如此看好大馬,記者在對當地房地產深入調查后發現,根本原因也是開發商有可能在馬來西亞能用更少的自有資金賺取更多利潤。
但是,馬來西亞允許中國開發商采用的高負債杠桿,也會放大虧損。尤其是當國內開發商還沒有能力向國際買家提供產品而自身防范匯率風險能力很弱的情況下。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在馬來西亞拿地開發的中國房企計劃投資總額已經接近500億元人民幣,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馬來西亞林吉特貶值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開發商因為匯率波動而發生的盈利縮水或者虧損恐難避免。
對此,仲量聯行國際資本集團亞太區總監AlistairMeadows表示,開發商有必要多尋找專業的機構合作以對沖匯率風險。
但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發現,目前國內銀行并沒有提供林吉特的匯率對沖工具,房企尋找套期保值往往只能是通過與外資投行簽訂類似對賭協議的套保合約,但歷史上中國企業由于套保出現巨大虧損的案例不在少數,這對于剛涉足海外的國內房企而言將是全新的考驗。
匯率雙向波動風險加大
記者通過公開信息搜集顯示,目前中國房企在馬來西亞的總投資額接近500億元。其中,進入最早的碧桂園在馬來西亞的投資額超過100億元,綠地集團也于3月初宣布就馬來西亞新山市兩個項目簽署合作備忘錄,總投資額接近200億元。此外,新華聯與雅居樂盡管在馬來西亞的拿地金額僅為3億元與4.3億元,但考慮到后期龐大的工程建設開支,總投資額仍有不斷攀升的勢頭。
香港粵海證券投資銀行董事黃立沖向記者表示,內地房地產企業過去很少走出“國門”,即使是對于那些擁有海外融資渠道的內房股而言,人民幣匯率過去的單邊升值也讓他們忽視匯率波動可能帶來的影響。考慮到房地產的資金密集型特性,一個項目投資額動輒需要幾十億元,匯率下跌有可能吞噬企業利潤,匯率風險是內地房企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馬來西亞是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國家,匯率的波動性也更強,雖然這些中國房企選擇大手筆在馬來西亞投資是出于對市場的中長期看好,但是匯率的短期波動帶來的損失也不得不防備?!陛x立證券分析師陳耕向記者表示。
此外,俄羅斯外貿銀行中國區融資市場部總監范陽告訴記者,隨著人民幣單邊升值的局面或將終結,以及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無論是人民幣還是林吉特的匯率波動性將進一步加大,所有具備出口需求的中國企業抵御匯率風險的難度也將加大。
據悉,從今年初至3月24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從6.04跌至6.22,累計貶值接近3%。央行貨幣政策二司副司長王丹在日前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從現在到未來的幾年時間里,人民幣將進入雙向波動的軌道,而且波動的幅度也將提高,這對于使用人民幣的企業或者銀行來說,他們需要開發與使用更多的套期保值工具來避免匯率的風險。
“套保合約”恐輸多勝少
中國外匯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告訴記者,對于多數出口型企業而言,他們往往將收支外匯過程中產生的匯率風險進行類似“套?!钡慕灰祝鈪R遠期交易就是企業常用的 “套?!惫ぞ摺5旨刈鳛樾欧N,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并沒有該幣種的掉期交易工具。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于2010年8月19日正式推出人民幣對林吉特的交易,林吉特也因此成為首個在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的新興市場貨幣,但至今銀行間仍然沒有人民幣對林吉特的遠期和掉期交易業務。
陳耕向記者表示,中國企業如果希望通過境外市場進行林吉特的套期保值,可能的做法是與國際知名投行協商為其定制套保合約,這實際上是對未來使用的外匯資金進行保值增長的一種金融衍生品工具,通過買入或者賣出遠期外匯合約,以鎖定風險。假設買入看跌合約,林吉特相對于人民幣出現貶值造成浮盈,這部分盈利能對沖掉相當于合約資金量部分由于匯率下跌所帶來的損失,從而實現風險對沖。
“然而,簽訂套保合約并不等于中國房企能完全抵消匯率波動的風險,相反還有可能出現進一步虧損的可能?!秉S立沖認為,國際投行制定的套保合約條款往往相當復雜,即使是金融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也很難完全弄明白,目前國內還很缺乏該領域的人才?!皣H投行擁有龐大的客戶群與信息優勢,對任何一個合約都了如指掌,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國內企業根本不是國際投行的對手。”
此外,譚雅玲認為,目前馬航失聯事件尚不清晰,后續的負面影響如何發酵仍然看不清楚。由于套期保值與保險的性質類似,當大家都不看好林吉特前景的時候,承保的費用也越高,即便有外資投行愿意提供匯率套保服務,也必然是非常昂貴且條件苛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