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6 00:59:4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岳琦 四川彭州攝影報道
每經記者 岳琦 四川彭州攝影報道
多次陷入“環保門”的抗生素原料藥巨頭聯邦制藥(03933,HK)最終將其成都工廠關閉。聯邦制藥日前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聯邦制藥(成都)有限公司與彭州國土局簽訂變更土地用途的合同,聯邦制藥成都公司實際支付約1.72億元從而將32.89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轉變為商住用地。
昨日 (5月1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聯邦制藥彭州廠區了解到,該工廠已經停工半年多時間,設備搬遷處理仍在進行。
“聯邦制藥搬遷不是因為環保不達標。”彭州市環保局監察大隊大隊長鐘秉茂對記者表示,聯邦制藥搬遷的原因是當地政府出于環境容量和產業調整的考慮,同時也有企業對生產成本的考慮。但他也承認,搬遷也是彭州市出于對下游水環境的安全著想。
“利潤率降低很可能影響到企業的環保投入。”資深醫藥行業分析師邊晨光認為,目前原料藥行業整體產能過剩,企業利潤下滑,高昂的環保成本自然難以保證,逐漸陷入惡性循環。
工廠搬遷土地變商住/
雖然聯邦制藥官方網站上已經找不到其對成都工廠的描述,但在彭州市工業園區,印有聯邦制藥字樣的大煙囪依然矗立在聯邦制藥成都公司廠區內,只是工廠內已經是一片寧靜。該工廠一位保安對記者稱,工廠去年8月停產,目前廠區內仍有人辦公,機器設備還在搬遷處理中。對于工廠搬遷完成后的命運,該工廠保安表示也不知情。
聯邦制藥今年3月發布公告稱,其成都公司與彭州國土局簽訂合同,聯邦制藥將成都廠房的6-APA及克拉維酸鉀中間體生產線逐步搬遷,合并至內蒙古廠房集中生產,以提升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及增加效益。為此,彭州方面給予其3.12億元的財政補貼。
同時,聯邦制藥成都公司近600畝的廠區土地性質變更為商業及服務產業設施和住宅用途,公司為此支付補價4.84億元。按照聯邦制藥委聘的評估公司評估,該土地在更改用途之前的市值約為2.725億元,變更土地用途之后,評估市值達到18.19億元。
聯邦制藥董事認為,更改土地用途后,該土地價值將會大為提升。但公司目前并無關開發該土地的具體計劃,在落實開發計劃前,將考慮當時的市場情況等因素。
曾多次登上環保黑榜/
很多工廠周邊的居民都將工廠搬遷的原因歸咎于其廢氣或廢水污染。
居住在聯邦制藥工廠附近的居民汪大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聯邦制藥去年停產前,“經常聞到空氣中散發著臭味”。
不過,鐘秉茂并不這么認為。“環保投入近4億元。”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前有很多居民投訴過聯邦制藥成都公司,但該公司環保設備很先進,不存在不達標的情況。
聯邦制藥成都公司主要以生產青霉素中間體為主,邊晨光認為,“原料藥制造都是重污染,尤其是化學藥企業,抗生素屬于這一類的,‘三廢’很嚴重。”
成都市環保局官網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第四季度、2012年第一季度,連續兩次未通過自動在線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的國控重點污染源名單上,聯邦制藥成都公司因廢水和廢氣兩項不達標上榜。四川省環保廳發布的2012年11家限期治理工業企業中,聯邦制藥成都公司也是其中之一。
而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的聯邦制藥(內蒙古)有限公司與聯邦制藥成都公司也可謂“難兄難弟”。據公眾信息研究中心公布的資料顯示,2004~2013年間,聯邦制藥在巴彥淖爾和彭州的生產廠共有9次環境違規記錄。
昨日,記者撥打聯邦制藥投資者關系部門電話了解相關情況,但對方表示以公告為準。
搬遷出于成本考慮/
“無論是原料藥還是抗生素成品藥,從全球范圍來看,都是供應過剩的。”邊晨光表示,聯邦制藥的情況是整個抗生素制藥行業的縮影。
他分析道,原料藥在制藥環節里利潤較薄。雖然許多西藥成品藥的制作都需要用到原料藥,但其制造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不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的產品都是一樣的,你能生產我也能生產,只能通過打價格戰來獲得市場份額。”
聯邦制藥在2013年的業績表現,正是體現了其走靠降價格、讓利來增加市場份額的路線。
從2013年聯邦制藥發布的年報上可以看出,該公司去年收入76.48億港元,同比增長8.9%,可年利潤僅有4800萬港元,較上年下跌70.3%。原料藥及制劑產品的營業額分別較上年上升7.4%及17.5%,但原料藥的利潤卻較上年下跌17.3%。
據去年申銀萬國發布的研報顯示,抗生素行業已經見底,大部分公司利潤率很低,各國嚴格的抗生素管制和產能過剩,導致聯邦制藥快速反彈無望。
在邊晨光看來,聯邦制藥成都公司搬遷一方面出于環保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尋找降低生產成本和價格的可能。
“每生產1公斤就賠1公斤,搬到內蒙古也可能是出于對降低成本的考慮。”鐘秉茂認為,聯邦制藥的生產原料如玉米淀粉、黃豆粉等都需要大量從外地運過來,生產用煤也需要外地運進,物流成本比較高。
“這屬于抗生素行業發展的惡性循環。”邊晨光表示,低價導致的低利潤使企業拿不出錢來做研發、產業升級等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事,企業的優勢更加難以顯現,就只能通過更大力度地削減成本、降低價格來獲得生存。(實習生黃麗、丁舟洋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