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1 00:44:44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包志明 發自上海
每經實習記者 包志明 發自上海
近期,包括熔盛重工和金海重工在內的多家國內船舶建造企業屢屢斬獲大單,總金額接近18億美元。5月2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得到的統計數據顯示,1~4月,全國造船完工103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4.9%;承接新船訂單303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60%。4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501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3.2%,比2013年底增加14.6%。
在訂單飆漲的背景下,國內船舶企業的經營業績開始逐漸轉好。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統計顯示,1~4月,船舶行業87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32億元,同比增長20%;利潤總額22億元,同比增長5.7%。
這是否預示著中國船舶市場正逐步走出低谷?
對此,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從數據上看國內船企新接訂單量在快速增長,但預計未來新接訂單的增長速度會逐步放緩。“隨著船價的回升,船東現在對于下單造船已經趨向謹慎。”
記者發現,多家國際航運咨詢機構近期發布的報告驗證了張廣欽的上述說法。這些咨詢機構在報告中指出,大量新造船的訂單浪潮已經對市場的前景構成了威脅。
多家船企獲大訂單/
5月19日,海航集團旗下的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金海重工)與法國達飛海運集團(CMACGM)在上海成功簽署3艘2500TEU冰區加強型集裝箱船訂單,總金額約1億美元。同時,江蘇中海工業也接獲CMACGM的6艘940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訂單,總金額約5.2億美元。
無獨有偶,就在1天前的5月18日,國內最大民營船企之一的中國熔盛重工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1101,HK)宣布,公司與一家歐洲船東簽訂6.4萬載重噸散貨船的建造合同。這使得熔盛重工與該船東簽訂的6.4萬載重噸散貨船數量增至36艘,包括24艘為確實訂單,12艘為選擇權訂單,訂單總金額約10億美元。
上周,浙江揚帆船廠則獲得了美國基金敦貝格集團訂購的4艘散貨船訂單,以及4艘備選訂單,訂單總金額約為2.24億美元,預計在2015年和2016年交付。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此次熔盛重工接獲得的36艘6.4萬載重噸散貨船為一家希臘船東訂造,該船東曾在2013年9月與熔盛重工簽訂18艘6.4萬載重噸散貨船訂單,每艘船舶的價格約為2600萬美元。之后由于造船市場持續回暖,該船東又與熔盛重工進行協商,在原有的18艘船訂單上增加6艘訂單,并增加12艘選擇權訂單,造價從原先的2600萬美元上浮至2800萬美元,訂單預付款比例達到50%。
熔盛重工總裁辦公室主任雷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去年年中開始,國際散貨船市場快速回暖,近期,綠色節能型的6.4萬噸散貨船備受各大船東追捧,新船成交量十分活躍。因此,熔盛重工此次訂單的成交金額和付款條件明顯優于此前的市場成交情況。
“為了得到這筆訂單,目前熔盛重工已經空出整個4#船塢來支持生產,最快每年能交付9艘,這對公司未來幾年的生產任務、增強持續經營能力非常有幫助。”雷棟說。
除了新接訂單外,記者還從熔盛重工處獲悉,公司近段時間正連續交付船舶補充船廠的現金流。
如5月19日,熔盛重工向挪威船東Frontline交付一艘15.7萬載重噸蘇伊士油輪。此前的5月9日,熔盛重工向希臘船東Cardiff交付了首艘15.7萬噸蘇伊士油輪,而Cardiff訂造的另外2艘15.7萬噸蘇伊士油輪、4艘7.6萬噸冰區加強型散貨船也正按計劃有序生產。到5月22日和6月5日,熔盛重工還將試航并交付2艘淡水河谷訂造的40萬噸級超大型礦砂運輸船(VLOC)。
雖然經營業務正在改善,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熔盛重工今年能否走出困境,要看公司能接到多少新船訂單,以及銀行方面的融資支持力度。
或再次面臨運力過剩問題/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到今年第一季度,新造訂單量雖然呈現猛增趨勢,但全球航運市場運力過剩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航運企業沒有擺脫虧損困境,造船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新船價格在低位徘徊。
航 運 專 業 網 站 HellenicShippingNews近期的報道顯示,由于運費上升無法跟上新船訂單增長速度,目前越來越多的船東開始觀望市場,等候造船價格下降,在此背景下,船東對下一步是否繼續下單造船持謹慎態度,最近幾周,全球新船市場也開始失去活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英國航運經紀公司克拉克松近期公布的數據發現,從今年初開始,全球新船交付運力總計將達到2.99億載重噸,而目前全球船隊運力約為17億載重噸,增幅為17.6%。與此同時,2014年全球海運貿易量預計將增長4%,如果未來兩年貿易量增長仍維持在這一水平,那么大量新船的交付將導致航運市場在2016年后再次面臨運力過剩問題。
意大利經紀人BancheroCosta也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租船費率和船價上漲反映出船舶市場的基本面已經改善,然而,大量新造船的訂單浪潮對市場前景已經構成了威脅。
一位國內的船舶經紀人則向表示,未來全球船舶市場將何去何從主要看中國市場,從2008年到2013年,中國在僅僅5年內海運進口量就達到20億噸,成為全球主要的干散貨市場,但未來中國海運進口市場對船舶的需求日趨接近平衡,其是否能夠支撐未來船舶市場新增運力還是一個問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