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5 00:58:11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黃宗彥 發自成都
每經實習記者 黃宗彥 發自成都
2個月前中德兩國簽署了 《中德合作行動綱要》,自此工業4.0的概念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熱浪。國內外資本都瞄上了這塊待開發的沃土,并先后投資設立以智能化生產為主的機器人制造企業。
工業4.0時代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在具體推行的過程中政府與企業之間是什么關系?在西門子公司等其他國外領先企業在中國施行工業4.0的過程中,中國企業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和借鑒?
近日,在成都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大會上,德國漢堡大學多模式技術系統研究所主任、漢堡科學院院士、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副主席張建偉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并就以上問題做出解讀。
工業4.0是新技術的融合應用
NBD:時下工業4.0的熱浪在國內吸引了不少資本的關注,工業4.0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張建偉:工業4.0所實現的內容不是全新的,但其作為工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可以認為是一個質變的過程。從機械化到電氣化再到可編程的生產單元,最后到現在網絡、信息、智能化和全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可以說工業4.0是一個技術大融合時代。
NBD:工業4.0能為制造業帶來什么革新?
張建偉:最能體現成效的是生產模式。在智能數字化生產中,通過生產數據的記錄來挖掘出存在的問題,最后總結出最優的制造模式。同時,還能減少產品開發周期,提高效率,實現標準化的產品質量。還一個變革點就是人機在智能化環境下將更好地交互,讓各自優勢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此環境下的工人不再是流水線上的工具,工作愉悅性也會提高。
德國工業4.0:政府統籌但不過多干預
NBD:在具體推行工業4.0的過程中,德國政府與企業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張建偉:德國主要依靠以西門子公司為首的大公司和以弗勞恩霍夫協會為代表的集“產、學、研”為一體的機構來共同承擔工業4.0的規劃和實施。這項機制使生產制造和技術開發之間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政府的職能表現在頂層架構方面的設計,如對資金的引導和保證相關大項目的立項、評估、檢驗等環節正常有序地運行??偠灾髽I施行具體項目,而政府統籌規劃但不過多干涉。
NBD:西門子在成都設立了海外第一家數字化工廠,對此您怎么看待西門子和德國其他領先制造企業在全球的布局?
張建偉:從合作時間來看,西門子和中國的合作由來已久。在國際化方面,德國非常看好中國新興地區的發展,比如成都將成為制造業的重心地區,因此富士康、西門子等工廠都選擇在這扎根。另外,不同于別國的企業選發達地區建廠,德國更多的是考慮未來具有工業生產前景的地區。
中國可選擇3種模式
NBD:目前中國要想實現工業4.0技術還是存在問題,那么中國企業應該選擇并購還是自主研發的方式來發展?
張建偉:海外并購需要有很強的技巧,盡管現在中國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與國外對接,但目前能實現較好協同發展的例子比較少,主要因為了解雙方企業文化和思維的人才非常少。
在實現工業4.0的應用方面,企業首先需要有一定的基礎,不能連工業1.0、2.0或者3.0都沒做過的情況下直接購買4.0的技術,買來也可能會消化不良。
并購只是一種模式,對于中國布局來說應該有3種模式可供選擇。首先,本土公司依靠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來創造類似工業4.0產品,這個目標通過實踐可以達到;其次,通過與國外具有做工業4.0產品能力的公司合資開發,共享知識產權,進一步了解國內市場需求;此外,擁有充足資金的上市公司在準備充分的時候通過并購把工業4.0帶來的變化與國內企業有機的結合,也會產生標桿效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