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5-01-08 09:11:50
當前央行的推動只是第一步,互聯網金融要告別野蠻成長,既需要政府有形制度和規則,又需要大力發展市場化征信系統,創造條件推動金融功能性業務的市場化、獨立化運營,完善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自治自律能力和體系。
最近央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盡管《通知》設了六個月的準備時間,但這預示市場化的個人征信服務已如箭在弦,蓄勢待發。
當前個人征信市場缺失,一直制約中國消費金融和個人金融的健康發展,尤其是發酵于2013年下半年的互聯網金融,在2014年經歷了井噴式野蠻成長過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網貸行業有1575家運營平臺。然而,由于相關制度、秩序等缺乏和不完善,去年出現的問題平臺高達275家,僅去年12月就有92家P2P平臺負責人跑路。但借此妖魔化互聯網金融業態并不理性。如把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單純理解為監管不嚴,然后為防范風險而采取“非允禁入”的嚴厲管控,那么將可能抑制甚至扼殺市場的活力,不利于互聯網金融業態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下健康發展。
事實上,問題平臺不斷出現和行業規模的快速發展,既顯示出這個市場蓬勃發展的朝氣和高度市場化的胎記,又表明它急需建立有效的規則和秩序。根據經濟社會演變的一般規律,要有效護航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有形制度和規則的權力他律,更為重要的是創造條件,催生和培育具有市場自律自治能力的生態環境。前者主要是為互聯網金融業提供程序正義、公開透明的市場秩序和低成本的爭端解決機制,使互聯網金融的交易行為契約化,預防“撂挑子”的背信跑路事件;后者則通過培育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自治自律機制,使其發展成健康的自我擴展和自我糾正系統,自發提高背信和違約的市場成本等。當前央行選定八家機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無疑有利于互聯網金融市場自律自治能力的培育。
當然,即將起航的市場化個人征信系統尚只是護航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基礎,要真正有效護航互聯網金融業態的健康成長,首先還需厘清國內個人和機構征信系統的分工邊際。這方面可以借鑒歐美等成熟市場的經驗,以明確央行等行政事業機構在征信領域的介入程度,避免監管層對征信業務的監管變成直接參與征信服務的市場供給,進而避免行政部門在征信領域的公共服務,演變成對被監管的市場主體的信用背書,導致公私信用的混亂。
因此,目前可供考慮的發展路徑是:將當前在央行系統運作的征信局和隸屬于央行的上海資信公司,轉變為公共資信服務部門,免費為市場化的個人征信服務公司提供基礎性信息數據和資料,并監督和規范市場化個人征信公司的業務,遏制這些個人征信公司濫用個人信用數據;同時,由于央行下屬的征信局和上海資信公司主要收集的是個人和企業的金融數據,且目前國內牽涉到個人和企業的其他數據尚零散分布在不同的政府行政部門,如公安、民政、工商、衛生、教育及電網等部門,因此,有必要從中央到地方設立整合個人和公司基礎數據的征信中心系統,以向符合要求的市場化征信服務機構提供基礎性公共數據的查詢服務。以此建立公私權責明晰的經濟社會征信體系:央行和各地公共數據中心提供免費的公共服務型數據搜集和供給服務,市場化征信機構借助政府部門提供的基礎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分析,為市場提供最終服務。
其次,對互聯網金融市場而言,市場化征信系統只是一項參照性市場服務,互聯網金融業態的健康發展,還有賴于國內金融系統分工更高層次的市場化、專業化和精準化。當前,銀監會規定P2P為信息撮合中介,證監會規定眾籌平臺也為信息撮合中介,而互聯網金融業態是典型的peertopeer格局,是去信用中介的一種新興金融業態,這實際上預示著現有互聯網金融業態存在功能性缺失,如獨立風險管控功能的缺失,貸中和眾籌股權存續期資產過程管理功能的缺失等。鑒于P2P和眾籌平臺從事這些相關功能面臨職責混淆、信用混淆和聲譽連帶等風險隱患,因此,以開放、分享、合作和協同為主要理念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急需金融系統功能服務的獨立市場化運作,即金融功能性業務的分工市場化,如金融風控功能、資產過程管理功能和市場風險交易、重配功能等的市場化運作,進而形成風險交易的真正市場化、獨立專業化等。
如此一來,新興互聯網金融市場將成為一個分工、協同的市場自律自治體系,如P2P和眾籌等互聯網金融平臺主要從事投融資交易通道和信息中介,芝麻信用等個人征信和機構征信公司提供市場信用評級服務,獨立而專業的風險管理咨詢公司為投資者和P2P、眾籌平臺提供在途風控服務等,進而不同類型的專業化金融服務公司基于開放、共享、協同等眾包式合作。
顯然,當前央行的推動只是第一步,互聯網金融要告別野蠻成長,既需要政府有形制度和規則,又需要大力發展市場化征信系統,創造條件推動金融功能性業務的市場化、獨立化運營,完善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自治自律能力和體系。
(作者為越秀金控集團副總經理、金融研究所所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