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10 23:57:09
近日,險資頻頻舉牌上市公司,引起大家熱切關注,人們不禁想問,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險資這樣做,險資是不是真的有錢又任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梳理發現,這幾年來,我國險企發展并不平衡,其市場占比差距較大,就險資的投資股東來說,有的風風光光,有的黯然退場。近日出現的舉牌,大多集中在銀行股和地產股上,這背后至少存在三大原因。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袁東 鄧莉蘋
每經記者 袁東 鄧莉蘋
近期,前海人壽、生命人壽、安邦保險在市場上動作頻頻,保險資金年末的瘋狂舉牌再度引起市場的強烈關注。
而被舉牌的企業,多是銀行、地產類的公司。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利率下行和資產配置荒的背景下,保險資金需要尋求更多的投資渠道。
為何來到年底險資就頻頻開始動作,而且還特別喜愛市值巨大的地產、銀行等股票。是純粹的投資?還是另有所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險資愛買大藍籌并非偶然,三大原因促使保險公司紛紛舉牌地產、銀行類股票。
有助提升業績
去年接連舉牌民生銀行和招商銀行,讓安邦保險一炮而紅。而在今年,安邦保險再接再厲在兩天里舉牌四家公司。最近10天里,已有4家保險公司舉牌了7家公司。
難道險資也有年底“突擊消費”這一習慣?有保險公司表示,這是公司的長期財務投資,看好股票的價值。不過有私募人士認為,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有一位私募人士曾撰文表示,有一種觀點認為,險資舉牌是為了扮靚當期報表。當重倉持有某只個股卻深套其中之后,不斷逢低補倉,力求穩定股價。尤其是在12月底等重要時點,若能成功護盤或者拉升,便能將年報的損益表做得好看一些,有助于提高公司投資收益率,讓股東、投保者、監管層更為滿意。當市場不好時,這個策略容易導致險資買入很多籌碼,觸及5%的公告舉牌線。換言之,險資舉牌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賬面浮虧會更大。公告舉牌之后,市場會將之理解成正面利好消息,有助于支撐股價,甚至能幫助險資高位減持。
華南地區一位保險資管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資產配置荒大背景下,保險資金也需要更多的投資渠道,而保險公司在年底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對保險公司年底的業績,以及提升保險償付能力都有幫助。
此外,目前地產、銀行股的市盈率比較低也是吸引險資的一大原因。
前述保險資管人士表示,目前市場利率低,保險資金要尋找好的渠道,而且保險資金投資對穩健性要求也比較高,地產、銀行這類大藍籌還是會比較穩妥一些,風險會相對較小。
便于業務銜接
險資資金量巨大,一般被舉牌的企業多來自傳統行業。業績優異、有估值優勢、分紅穩定、流通市值較大成了被舉牌公司的共性。銀行、地產成為了最適宜被舉牌的股票。
從業務的銜接上看,保險公司舉牌銀行及地產公司后,事實上就與該等公司發生了聯系,如果保險公司進入被舉牌公司的董事會,關系則更加的密切。
從險資舉牌銀行來看,可以通過增加話語權,更好地利用銀行平臺銷售自己的產品;而從舉牌地產公司來看,養老保險正成為保險公司的發展方向,而通過舉牌加強與地產公司的聯系,勢必有利于保險公司的業務發展。
此外,銀行、地產股本身的質地就不錯。拿萬科來說,每股凈資產為8.05元,在近期的大漲之后,動態市盈率也僅23倍左右。而銀行股情況也是類似,而且整體估值還要更低。
從市值上看,銀行、地產股幾乎都是大盤股,而險資資金量大,只有大盤股才能容納下。由于上述原因,似乎銀行、地產股就成了險資的最佳選擇。
華南地區一位保險資管人士認為,也不排除保險資金的投資從純粹的財務投資轉型到長期的戰略投資。他表示,現在保險機構都有一個“大金融”夢,很多保險公司都想有一家銀行,以后可能會有很多的銀行成為險資的目標,瞄準的可能都是大股東所占股份并不是特別大的公司。而保險和地產的結合還可能會有養老地產等方面的考慮。
監管層也支持
險資青睞銀行、地產股當然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不過監管層的松綁也是讓險資放手去做的一大原因。
在今年7月8日,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于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在通知中保監會提到,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的監管比例上限由5%調整為10%;投資權益類資產的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比例達到30%的,可進一步增持藍籌股票,增持后權益類資產余額不高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40%。
此外保監會在通知中對可以投資的藍籌股下了標準:符合保險資金權益投資相關規定,在境內主板發行上市,市值不低于200億元人民幣,且具有較高的現金分紅比例和穩定的股息率。
可以看到,保監會鼓勵險資投資質地優良、市值較大的藍籌股公司,并放松了持股的限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