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6-03-21 09:17:25
2015年初,北京藍色光標品牌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遭遇“黑天鵝”。其參股子公司商譽減值,影響公司業績,導致公司股價短期內銳降。而消息公布前,董事長近親趙文源精準減持避損39萬元。對此,天津證監局下發的處罰決定,揭開了其內幕交易的“遮羞布”。
2015年初,北京藍色光標品牌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色光標)遭遇“黑天鵝”。其參股子公司商譽減值,影響公司業績,導致公司股價短期內銳降。而消息公布前,董事長近親趙文源精準減持避損39萬元。對此,天津證監局下發的處罰決定,揭開了其內幕交易的“遮羞布”。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去年同期,有3位藍色光標創始人先后減持2110余萬股,其中1位已離職董事,首次減持解禁股,成功套現2億余元。
今年2月26日,藍色光標5位創始人“不減持”約定期滿,公司公告顯示:即日起,上述5人在職時,每年減持數量仍有上限;辭職后半年內不能減持。隨后,5人解除一致行動人關系,2人宣布辭任董事。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不排除“辭職套現”的企圖。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下,2015年,藍色光標凈利潤首次縮水,大幅下滑90%。
董事長近親獲內幕消息
精準減持9萬股
3月18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日前證監會對四宗案件作出行政處罰。其中,一宗內幕交易案涉及藍色光標。
去年年初,藍色光標曾經歷過一輪大規模的高管減持潮。公開資料顯示,藍色光標董事、董秘許志平于2015年2月2日、3日,累計減持733.7萬股;原董事、實際控制人之一陳良華于2015年3月24日減持581.51萬股;董事吳鐵,于2015年3月24日減持795萬股;董事長近親趙文源于2015年4月3日減持9萬股。2個月的時間內,上述4人合計減持了2119.21萬股“藍色光標”。
而上述4人中,除趙文源外,其他3人均在公司共同實際控制人之列。
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高管減持引起的惶恐還未平息,公司卻突然宣布停牌。2015年4月9日,藍色光標發布公告稱,因海外參股子公司將公布其相關財務數據等信息,同年4月10日開市起公司股票停牌。
停牌1個交易日后,2015年4月10日,藍色光標表示,由于海外參股公司Huntsworth對其子公司進行大額商譽減值,將造成公司當年一季度凈利潤虧損約1.28億元。受此消息影響,開盤后藍色光標股價隨即下跌。
實際上,在停牌前2日,藍色光標的股價就呈現出連續下跌的態勢?!蹲C券日報》記者通過Wind數據粗略統計,在藍色光標停牌前后的5個交易日里,公司股價由39.04元/股,迅速跌至29.89元/股,累計跌幅23.12%。當時,藍色光標“黑天鵝”事件,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時隔9個月后,天津證監局一紙處罰決定書,認定趙文源減持的9萬股為內幕交易。證監會公告顯示,藍色光標董事長趙某某、原證券事務代表徐某,是藍色光標境外參股公司重大虧損這一內幕信息的知情人。趙文源為趙某某的近親屬并關系密切,且在內幕信息敏感期內與徐某存在聯絡。在內幕信息敏感期內,趙文源于2015年4月3日使用其本人證券賬戶賣出所持9萬股“藍色光標”,避損金額39.11萬元,構成內幕交易,依據《證券法》第202條規定,天津證監局決定沒收趙文源違法所得39.11萬元,并處罰款39.11萬元。
5位創始人原始股鎖定期滿
3位已辭去董事職務
而在上述實際控制人減持過程中,首次減持解禁股,套現2.1億元的陳良華,格外引人關注。“實際上,藍色光標有5位創始人,除上述3位減持的控制人——陳良華、吳鐵、許志平外,還有孫陶然和趙文權。當時5個人關系很好,2008年底,藍色光標謀求上市,5個人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一直以來,藍色光標都是5個老板,5個實際控制人。
直到今年3月15日,藍色光標發布公告稱,趙文權、許志平、陳良華、吳鐵、孫陶然簽署《一致行動解除協議》,宣布解除一致行動人關系。協議生效后,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趙文權。同日,孫志平、孫陶然分別辭去董事職務。此時,上述5人中,已經有3人辭去藍色光標董事職務。
巧合的是,半個月前,上述5人的“不減持”承諾剛剛到期。與眾多新股一樣,六年前,藍色光標上市時,上述5位一致行動人也曾簽署“自愿鎖定”承諾。
2013年2月份,限售期滿,根據當時承諾約定:此后三年內,上述5位一致行動人不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份,通過其他形式減持時,減持后持股比例不低于公司上市時總股本8000萬股的6%(即480萬股)。而三年以后,上述5位創始人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股份總數不會超過其所持原始股總數的25%;而他們一旦離職,半年內不轉讓所持原始股。(上述5人所持原始股的數量在1102萬股至1175萬股之間)。
今年2月26日,三年承諾期滿。《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得出,根據約定,如果趙文權、許志平、陳良華、吳鐵、孫陶然仍在藍色光標任職,每人每年可減持公司股份的上限,均在300萬股以內。
而這個數字恐怕很難滿足大家的“胃口”。Wind數據顯示,2013年解禁以來,上述5人及其關聯方在二級市場上,共計進行過11次股份變動的情況,其中有10次是減持,累計減持2881.7萬股,套現9.97億元;此外,還有1次增持了500股,涉及金額9300元。
“A股市場上,高管辭職套現的情況并不新鮮。有不少高管,尤其是任非重要職位的股票持有人,股票鎖定期一結束,就會辭職,準備套現。有的高管甚至等不到股票解禁,就提前辭職了,目的就是為了可以提前拋售所持股票。”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告訴記者,根據相關規定,作為重要關系人,在職高管增持、減持公司股票,無論數量多少,都必須申報披露;而該高管一旦離職,且其所持公司股份低于總股本的5%時,增持、減持基本上就無跡可尋了。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3月15日,藍色光標董事長、總經理仍為趙文權;吳鐵任藍色光標董事;辭職后,孫陶然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孫志平仍任公司副總經理、董秘。其中,陳良華早已于2014年1月份辭職,此后也未再擔任藍色光標任何職務。而陳良華上次減持581.51萬股解禁股的時間,正是其辭職一年之后。
“資本市場上,雖然常常發生高管辭職套現的事情,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發生在不重要的‘角色’身上,5位創始人跑了2位,將實際控制人留給1位的情況并不多見。”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表示,無論在哪個公司,鎖定期一到,創始人就辭職,很難讓人不去懷疑,是不是自己人都不信任自己的公司?
并購后遺癥初顯
2015年凈利潤下滑90%
實際上,在去年“黑天鵝”事件之前,藍色光標一直都走在頻繁并購和業績斐然的雙行線上。Wind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期間,藍色光標在三年時間里,完成了51項并購交易,其中,僅2014年就完成了28項。
大量的并購,直接帶來了可觀的業績。據藍色光標歷年財報顯示,2011年至2014年期間,藍色光標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2.66億元、21.75億元、35.48億元、59.7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5.4%、71.82%、64.75%、66.83%;實現扣非后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1億元、2.04億元、3.75億元、6.0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7.26%、84.80%、84.29%、63.16%。
但是,業績大幅上漲的同時,也引發業內人士的質疑,如果脫下并購這件華麗的外衣下,藍色光標表現如何?“藍色光標是一家公關起家的輕資產公司,其最核心的資產就是廣告、人員,通過自身的規模,藍色光標很難達到凈利潤60%以上的增長幅度。沈萌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單純從整體的業績增長速率上來說,為了達到這個高度,藍色光標只有通過并購的方式。
“因為公關市場已經相對成熟,很難通過內部成長模式高速擴展,如果通過并購,就可以直接將標公司的報表進行合并。因為我們關注財務數據,往往是關注整體利潤的增長速率,但實際上,如果該公司都是通過增發股份的方式進行并購,那么,公司業績也可以通過每股股均表現來判斷。”沈萌如是說。
而記者通過Wind數據統計發現,2011年至2014年期間,藍色光標公實現的每股凈資產分別為5.42元、3.47、8.12元、4.64元;實現扣非后基本EPS(每股盈余)分別為0.61元、0.54元、0.89元、0.64元。也就是說,2011年以來,雖然藍色光標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都呈現出大幅增長的態勢,但是每股凈資產和收益,變化并不大。
事實上,并購業績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隱患。2013年5月21日晚,藍標發布一般風險提示公告,提醒投資者存在商譽減值等風險。當時有報道稱,一旦藍標出現“商譽減值”,公司的市盈率杠桿將嚴重威脅整條并購鏈條,而這一切都取決于并購標的會否出現“黑天鵝”以及其影響程度。
2015年,藍色光標遭遇“黑天鵝”。根據其業績快報顯示,2015年,公司營業總收入86.29億元,同比增長44.31%;實現營業利潤總額-4.48億元,同比下降149.11%;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741.21億元,同比下降90.53%。
對此,藍色光標解釋稱,報告期內公司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點:一,公司銀行貸款及發行債券等有息負債金額較高,財務費用大幅增加;二,公司加強數字化轉型投入,該項業務尚未盈利;三,公司全資子公司博杰廣告、今久廣告、WAVS經營業績情況下滑明顯,公司對上述3家公司形成的長期資產確認合計3.67億元減值損失,對公司營業利潤造成影響。
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藍色光標商譽高達50.88億元,期末余額較期初增長142.79%,2012年底時,該比例為46%,2010年底時,該比例僅為2.12%。
對于上述問題,3月20日,記者曾向藍色光標董秘許志平發送信息告知身份,并2次撥通電話試圖采訪,但均被掛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