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6-07-04 18:32:57
對金融系統安全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6》明確指出,再沒有比房地產更安全的金融資產了。
每經編輯 魏瓊
(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
沉寂了那么多年,樓市崩盤論今年又甚囂塵上,被各路樓市大仙競相念叨:有人說中國樓市的未來是日本模式,有的說是俄羅斯模式,也有人說是次貸危機時的美國(房價的暴跌,將引發金融系統的崩盤)…
可是,對金融系統安全最有發言權的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6》已明確指出,再沒有比房地產更安全的金融資產了!
房地產不僅是目前各大商業銀行最為安全的信貸資產,而且即使整個金融體系的不良貸款率整體提高700%,GDP增速降至4%,銀行的理財產品余額損失超過30%,個人房貸的不良率也只增加10%。
可以看出,目前個人購房貸款的金融體系,遠比次貸危機時的美國健康。雖然有人夸大了首付貸的作用,把比例非常小的首付貸,作為推高房價的“罪魁禍首”,并危言聳聽地說,房地產場外貸款資金將是壓垮樓市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從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市場的市場表現看,房價的崩盤并未發生。原因,就是所謂的樓市“場外配資”只是極少數的現象。但這個謠言卻危害巨大,讓很多購房者踏空了買房的最佳機會。
房地產不良貸款率只有平均水平的1/4
邦爺從中國金融穩定報告獲知,2015年底銀行業資產負債規模保持增長,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水平繼續提升。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99.35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7.01萬億元,增長15.7%,增速同比上升1.81個百分點;負債總額184.14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4.12萬億元,增長15.1%,增速同比上升1.73個百分點。
最后的結論是銀行業整體資本充足率穩中有升,信用風險總體可控。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3.45%,同比上升0.27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
2015年,受經濟增長放緩、外部需求萎縮、企業經營困難等多重因素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持續反彈。截至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1.96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94%。
而房地產不良貸款余額1 042.73億元,不良率為0.5%,部分地區房地產貸款不良率已有所上升。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余額20.97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1.57%,比上年末下降0.48個百分點。
2015年年底,人民銀行開展的2016年度大中型商業銀行壓力測試,對商業銀行在不利沖擊下的穩健性進行評估。
結果顯示,銀行體系對信用風險的抗擊沖擊能力較強,總體運行平穩。我國銀行體系對宏觀經濟沖擊的緩釋能力較強、總體運行較為穩健。
根據7個重點領域風險敞口測試結果,表外業務、銀行表內外理財和長三角地區貸款風險應當關注。而房地產貸款不良率增加處于較低水平,整體風險可控。
綜合以上信息,得出的結論是,銀行不缺錢,房地產不良貸款率相對還是處于較低水平。
銀行貸款需要做一系列的風險評估,審核企業的經營狀況、信譽、經營項目是不是有可行性,確保資金的安全并能夠收回。
而具備資金回報并能保證資金安全的房地產在在眾多行業脫穎而出,成為受銀行歡迎的放貸對象。
權威的金融數據理性的告訴市場房地產很安全,泡沫破裂以及崩盤論也就不攻自破了。
騙銀行貸款容易?
這又是不了解情況的人胡說八道!
從2015年四季度開發商建設活動開始回暖,今年上半年繼續加速。據了解,融資渠道上,多數開發商仍主要依靠銀行貸款,銀行按揭貸款大幅放松。
坊間有說法,只要虛編收入,做高房價,就可以從銀行騙到大量房貸。樓市空軍們紛紛信以為真,并把這個傳說,當作高房價必然崩盤的重要依據!
可事實是,想從銀行拿到貸款不容易。
銀行不僅僅會看房屋的交易合同來確定貸款數額,還會請估價部門估價,房屋的成交價格是否嚴重高于市場水平。如果確認成交價過高,就會降低貸款金額。
同時,銀行會嚴查個人和家庭的收入,不僅要求有單位開具的收入證明,還要求提供至少一年的個人工資卡的銀行流水,同時還會根據個人所得稅的納稅單、社保證明等查證個人收入。
即使個人的收入已經足夠償還貸款,也會要求其他家庭成員作為參貸人。這些手續都是為了保障一旦個人因為各種意外失去還款能力時,其他的家庭成員有能力代為償還。
2015年-2016年央行降息降準一覽
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53681億元,同比增長16.8%。其中,國內貸款8945億元,增長2.3%。在商品房銷售高速增長的帶動下,房地產去庫存效果初顯,今年商品房待售面積逐月減少??梢哉f,現在是有史開發商資金最充裕的時間。
開發商手上的錢可謂達到了史上最多,房貸又是銀行體系中最為安全的貸款,不知道持樓市崩盤論的論調究竟從何而來?
*文中觀點為作者評論,和邦地產立場無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