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12 02:09:07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張懷水
◎每經實習記者 張懷水
全國多個省份公辦普通高校學費今年起將有所上漲。
目前,廣東與江西已確定在今年執行新學費標準。與此同時,內蒙古和海南也已召開聽證會并通過了高校學費調整方案,但目前尚未敲定執行時間。
2014年,天津、浙江、江蘇等十多個省份的公辦高校就相繼做過學費調整。時隔兩年,又迎來新一輪高校學費調價。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不同類型高校經費來源差異性較大。知名部屬院校政府財政扶持力度大,經費多,財政收入基本不依靠學費。而省屬或者普通高校地方財政扶持力度有限,學費成為他們主要經費來源之一?!?/p>
“這些普通高校十幾年學費未做調整,項目經費、財政支持也非常有限。伴隨物價、工資水平、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很容易面臨負債辦學的尷尬境遇。”儲朝暉說。
為啥漲?原有學費標準已執行十多年
提到學費上漲的原因,各地教育部門都給出了類似的理由:“原有的學費標準已經執行十多年,學生培養、教育成本均大幅提高,高校已經入不敷出?!?/p>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表示,2012年至2014年,公辦本科高校的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約為1.8萬元,而現行的學費僅為3000余元,地方財政要承擔1.5萬元。
海南省教育廳表示,在執行現行學費標準的14年間,物價指數不斷增長,教職人員工資標準提高,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海南高等學校的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固定資產折舊支出等也在不斷加大,生均培養成本已大幅提高。目前海南公辦本科高校地方財政生均撥款,每年已經達到1.2萬元以上。
廣東省發改委也表明,之前執行的學費標準制定于2000年,已執行了16年,本次調整是在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財政投入、物價水平、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前提下確定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認為,這幾年高校學費漲聲不斷,“積重難返”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不少高校在硬件建設方面提升很快,動輒有幾千畝校園,幾個實驗室,但債務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前幾年有統計顯示,我國高校負債超過2000億元,現在我們估計可能會更高?!背谭狡奖硎?。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也有學生家長對通過漲學費緩解高校財政壓力的做法提出異議。
兒子正在南京某大學讀書的老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把高校辦學經費的壓力平攤到每個學生頭上是不合理的。高校教書育人是百年工程,不是簡單的投入與產出,學生多交的學費在短期內也無法回報到學生頭上。”
高校日常運行是否主要依靠學費、資金主要來自哪里?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烽表示:“高校經濟來源一般有學費、校辦企業、國家財政撥款和社會捐助四個方面?!?/p>
“對于部屬院校或者重點大學來說,后三方來源非常充足,而對于普通大學來說,大多依賴學費和財政撥款。”王烽說。
怎么用?多地明確錢不能亂花要公示
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高校辦學成本增長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攤理論看,隨著辦學成本增加,高校學費當然有必要上漲,否則就很可能因學校辦學經費不夠,而影響到正常的教育教學?!?/p>
“但是,高校確定學費標準,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科學、透明核算高校的生均培育成本;二是結合人均可支配收入,明確規定受教育者分攤成本的比例。高校學費上漲遭遇質疑,就是因為這兩方面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毙鼙嬲f。
熊丙奇表示,“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曾宣布,當年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出臺高校生均成本核定辦法,但到目前為止,高校生均成本核定辦法并沒有向社會公布。各地在上漲學費的同時,雖然公布了當地有關部門測算的高校生均成本,但并不是具體到每所學校的生均培養成本?!?/p>
“各地在測算生均成本時,是對目前所有辦學開銷的匯總,再平均到每個學生人頭上,可這樣的計算方法是有問題的,比如學校龐大的行政隊伍開銷,大量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的開支,在核算生均成本時,這些開銷應該剝離?!毙鼙嬲f到。
記者發現,廣東省發改委對此次學費調價已經明確要求:“上調學費后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償還學校歷史債務,高校需公開使用明細賬目,同時壓縮三公經費,確保學費增加收入用于學生培養上。”
而湖北省教育部門決定在高校全面實行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制度,注明收費項目、標準、依據、執行時間、舉報電話等內容,并通過校園網設立專欄提前向社會公示。同時強調,未列入清單或未落實提前公示要求的收費,學生有權予以拒付,并向價格、教育主管部門舉報投訴。
熊丙奇表示,“清晰的核算流程、合理的分攤比例不僅能夠能讓學費漲價合情合理,也能有效地規范經費開支,降低辦學成本。”
“高??梢砸氲谌姜毩⒌膶I機構進行核算,核算結果向師生和社會公開。另外,按照發達國家標準,受教育者分攤成本的比例最好不要超過20%。在2007年以前,我國受教育者分攤成本的比例遠遠高于25%。此次廣東省確定的學費標準,計算下來也占到生均成本的22%?!毙鼙嬲f。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