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27 03:48:39
公募基金“老十家”是中國首批獲準成立的前十家公募基金公司,作為曾經開創歷史先河、叱咤業界的先鋒,這些老牌公募為基金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距離最晚成立的公募“老十家”也經過了16年。這些老公募發展得如何?公募業又有哪些后起之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方數據入手進行探討。
每經編輯 劉海軍
◎每經記者 劉海軍
回顧中國基金業過去18年的發展歷程,“老十家”是不得不提的。
公募基金“老十家”是中國首批獲準成立的前十家公募基金公司,作為曾經開創歷史先河、叱咤業界的先鋒,這些老牌公募為基金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距離最晚成立的公募“老十家”也經過了16年。這些老公募發展得如何?公募業又有哪些后起之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方數據入手進行探討。
華夏、南方、嘉實規模仍居前十
所謂的“老十家”基金,是指首批獲準成立的前十家公募基金公司,包括華夏、嘉實、南方、博時、富國、鵬華、華安、大成、國泰和長盛。
據基金業協會數據,從市場規模來看,最早成立的“老十家”公募中僅有3家仍然位居公募規模排行前十,分別是華夏、南方和嘉實,排名為行業第二、第五和第六位;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管理的資金規模分別為6094億元、3475億元和3158億元。
在公募規模前20位的基金公司中,“老十家”公募仍占7席,除華夏、嘉實、南方之外,還有博時、富國、鵬華以及華安。
按照一般規律,發行基金產品較多的規模也容易做大,南方、嘉實是這方面的例證;而基金發行數量較少的基金,其規模也難以擴大,長盛就是典型。
“老十家”公募中,在千億規模以下的分別是國泰基金和長盛基金,規模排名分別為24名和41名。規模偏小的“老十家”公募中,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長盛總資產凈值為398億元,位居中游。
有業內人士表示,“老十家”由于起點早、渠道布局、市場空間相對廣闊,在牛市中打開了品牌和知名度,更容易在市場上占據較大空間,因此“老十家”公募中多數仍處在行業前列,極少數淪為業內中游。另外,公募基金規模的核心影響因素還是基金業績,公司治理、渠道建設、投研和渠道的激勵制度等也對基金規模有著重要影響。產品業績的持續性對公募規模擴大有決定性影響,有些公募規模“滯漲”的主要原因是產品業績持續性較差,加之投研、渠道人才得不到較好的激勵,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逐漸位居中游。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不光在規模上“老十家”有優勢,在基金經理的從業年限上,“老十家”也可謂“老司機”眾多,引得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羨慕。其中,國泰、華夏、富國、華安、長盛、鵬華、南方等公募基金經理平均年限都在3年以上,占所有“老十家”公募的七成以上。
“新十家”后來居上
與“老十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天弘、易方達、廣發、工銀瑞信、建信、中銀、匯添富、招商、華寶興業、銀華等基金成為“后起之秀”,可謂18年發展以來崛起的“新十家”。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新十家”中,天弘以8051億元的規模雄踞榜首。易方達、工銀瑞信、匯添富、廣發、建信、中銀、招商、華寶興業、銀華管理分別管理4646億元、4203億元、2833億元、2797億元、2307億元、2224億元、2186億元、1962億元和1614億元,均位列行業前20名。
行業龍頭天弘基金依靠余額寶鎖定了大量的電商理財客戶,迅速在貨幣基金市場崛起。借助“互聯網+”的風口,天弘基金可謂“一招鮮,吃遍天”,這種金融創新帶來基金規模的迅速崛起。這樣的速度和創新震驚公募界,并引發行業變革。
在這些后起之秀基金公司中,易方達的固定收益團隊近百人,加之渠道掌門人市場嗅覺靈敏,能夠不斷抓住市場熱點發行產品,規模上來很快;廣發基金的優勢在于權益投資很強,兼顧了固定收益產品布局,豐富的產品線可以為投資者在不同市場切換投資品種;工銀瑞信、建信、中銀都是銀行系公募,強大的渠道優勢是其規模保持穩健增長的重要后盾。
一位基金業人士分析稱,一方面,在牛市初期布局權益類產品,如果牛市起來,基金凈值不斷上漲,基金規模自然會隨著牛市水漲船高;另一方面,在熊市中布局固收類或保本型產品,這樣可以擴大基金市場認可度,并適當沖抵權益類產品規??s水的問題。
長盛、大成掉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老十家”基金中,大部分基金公司還是處在行業的第一梯隊,但大成和長盛卻已經遠遠地落在了競爭對手后面。
1999年3月成立的長盛基金公司,是“老十家”之一,雖然在業內資歷較深,但規模卻一直難以做大。隨著近年來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突飛猛進,長盛更是被甩在后面,資管規模排名也逐年下滑。
事實上,長盛也曾有過輝煌時期。2009上半年公司管理規模曾超千億元,在眾多基金公司中脫穎而出,但好景不長2009年底長盛規模又大幅縮水至647.66億元。至此,長盛走上了規模不斷瘦身的道路。去年市場巨幅震蕩的沖擊下,長盛規模甚至萎縮至300億元以下。
如果要查找原因,或許長盛旗下“迷你基金”眾多的現象間接拖累了公司整體規模擴張的步伐。2016年公司一口氣清盤了4只“迷你基金”,分別有長盛添利30天理財債基、長盛添利60天理財債基、長盛季季紅1年期定期開放債基和長盛上證市值百強ETF。
在業內人士看來,長盛不得不表現出壯士斷腕的決心。除了近些年來受到“迷你基金”拖累外,長盛旗下投研人才的捉襟見肘,也讓公司有些力不從心。
此外,作為“老十家”之一的大成基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大成基金成立于1999年4月,是業內第9家成立的基金公司。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末大成基金旗下共有66只開放式基金,總份額為2560.46億份,一季度凈贖回1215.84億份,凈贖回率為32.20%;總資產凈值為759.68億元,環比下降545.62億元,降幅達41.80%,規模排名為第24名,單季縮水量在業內排名第三。
大成規模縮水主要是受貨幣基金規模變動影響所致。2015年三季度末,大成基金貨基規模為189億元,到去年末猛增至733億元,然而到了今年一季度末只剩下256億元。對比歷史數據可以看出,這是大成基金有史以來縮水最多、縮水比例最大的一個季度。
由于先發優勢,早在2012年之前,大成基金的規模排名長期保持在業內前10位;但2012年開始,大成基金就開始走下坡路,當年二季度首次跌出前十,此后就長期保持在11名至20名之間。到今年一季度末,大成基金資產規模在業內排名跌至最低谷,有史以來首次跌出前20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