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2 16:51:05
受債市調整影響,目前182只(A/B/C分開算)保本基金中有87只已跌破凈值,另有不少產品的安全墊正在逐漸變“薄”,投資運作受到明顯限制;加之監管政策逐步收緊,有基金公司已開始“收縮戰線”,部分保本基金到期后選擇了清盤或轉型。
每經編輯 李蕾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江月
還有不到10個交易日,2016年就要過去了。
不過雖然這一年要結束了,但獲取收益的機會卻并沒有停下來,基民里的“老司機”們都知道,一年一度占基金公司“便宜”的時候又到了!
最近,牛妹的手機頻繁收到基金公司的消息,紛紛推薦旗下短期理財產品或貨幣基金,理由都是殊途同歸:“跨年利率大概率上行”、“協存利率飆升”、“當前協議存款投資機會凸顯”、“隔月拆借利率超3%,貨基或迎年末行情”……
如此簡單直白,看上去著實讓人心動。
就像這樣↓↓↓
沒有禁受住誘惑的牛妹,打開了這些公司的官網發現,相關產品的營銷宣傳幾乎是被各大公募掛在首頁非常醒目的位置,這推介可謂相當賣力?。?/p>
而再看看這些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也確實比之前高出了一截,看上去確實是入手的好時機。
既然如此,牛妹決定把市面上適合大家“占便宜”、趁年底獲取額外收益的公募基金產品做一個盤點,連怎么占我們都幫你想好了。下面上干貨!
短期理財產品熱火朝天
最近,在公募零售市場最火爆的兩大“扛把子”產品,分別是短期理財基金和貨幣基金,牛妹在這里先給大家做個科普。
雖然都是低風險、固定收益的產品,但這兩者在運作模式、投資范圍、預期收益、費率結構等方面存在些許差異。
貨幣基金每日申贖,具有較高流動性。而短期理財基金目前主要有兩種運作模式,一是每日均可申購、封閉期限運作,另一種則是有固定的申贖日。
那么兩類產品如何選擇呢?
一般說來,如果投資者手中有閑置資金且隨時都可能會用到,建議選擇貨幣基金。而短期理財基金投資范圍相對貨幣基金更廣、限制更少、且整體費率更低,長期來看提高了其收益預期。投資者若有一筆閑置資金且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不準備動用,可以選擇相應期限的理財基金、獲取更多收益.
那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大概能達到多少呢?
為了讓大伙兒看得一目了然,牛妹手動統計了截至12月20日7日年化收益最高的10只理財基金,連帶環比、同比做個比較,心里更有數。
通過這份統計大家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除了個別產品之外,截至12月20日大部分理財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相比11月、10月都有很大的提升,數據勝于雄辯。漲幅最大的廣發理財30天B,7日年化收益環比上漲了72.1%,生猛程度可見一斑。
關于這類產品的時間與收益的關系,牛妹認真進行了比較,發現并沒有像銀行理財產品一樣出現倒掛的情況,二者之間也不存在直接關系,所以各位還是根據資金的時間安排和預期收益來買就好。
至于為何近段時間理財基金漲得這么厲害,牛妹分別向基金公司和行業人士做了打聽。多位基金公司人士不約而同地表示,最近市面上本來資金就緊張,基金公司到年末也有沖規模的需求,再加上到了年底協定存款利率本來也比較高,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推高了理財基金的收益率。
“你看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最近都從4%以下漲到4.2%、4.3%了,對投資者來說年底收益不錯,我們順便也沖個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的理財基金本質上都是債券基金,只不過其資金投向固定收益投資、銀行存款、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等的比重比較高,對債券的選擇也以同業存單、政策性金融債等為主,對風險的把控更為嚴格。
貨幣基金歲末大“爆發”
除了收益可觀的理財基金,最近貨幣基金也趁著年關迎來了一輪爆發,而其收益上浮背后的原因與理財基金如出一轍。
牛妹發現,連前段時間被大伙兒廣為嫌棄的“寶寶”類產品近期的7日年化收益都一路上漲。雖然離當初的巔峰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但起碼已經從靠近2%的危險邊緣又回到了3%左右的水平,每萬元收益也重回0.7元以上,大有沖擊0.8元的架勢。
更不用提某些7日年化已經沖到5%以上的貨基了,那基本上買到就是賺到。雖然收益無法和某些權益類基金相比,但起碼是無風險的呀,這個“便宜”一定要撿!
為了讓大家看得更清楚,牛妹又做了一個統計,截止12月20日7日年化收益前十的貨基名單。
在當前的利率環境下,竟然有貨幣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可以達到5%以上!難怪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訴牛妹,連他自己最近都買了自家的貨幣基金,“多賺一點也是賺呀”。
濟安金信副總經理、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也表示,自己一貫對投資者的建議就是“有閑錢就買成貨幣市場基金”,因為在他眼里,這類產品的收益率比定期存款更高、流動性更好,是一個很好的、值得長期投入的品種。“這段時間收益好,當然更適合買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