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22 18:37:20
每經編輯 黃修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黃修眉 每經編輯 李佳
說到“華爾街之王”,你或許會在第一時間想到“股神”巴菲特、金融“大鱷”索羅斯等,要么就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頂級投行,但如果從不同投資者類型所實現的股票交易量這個角度看,如今的“華爾街之王”則是利用計算機和模型進行交易的量化對沖基金。
5月21日,《華爾街日報》發布《量化玩轉華爾街》的專題文章,援引咨詢機構Tabb Group數據稱,今年內,量化對沖基金已達成美股近三分之一的股票交易量,首次超過了其他對沖基金、傳統資管公司以及銀行交易等其他類型的機構投資者,成為“新華爾街之王”。
量化模型征服華爾街
一個由計算機和數學模型組成的交易方式,正在征服華爾街。越來越多的華爾街機構貼出招聘數學家和科學家的啟事,越來越多的美國高校精英想要進入這個行業。
“十年前,美國最優異的畢業生擠破頭想要當華爾街投行的交易員,現在卻爭先恐后地想要進入量化對沖基金領域,”量化投資公司GAM的安東尼·勞勒( Anthony Lawler)表示。就在去年,身為投資經理的勞勒耗資2.17億美元買下了這家英國量化投資公司,希望能借此打入量化投資市場。
美國咨詢機構Tabb Group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19日,量化對沖基金已達成27%的美股交易量,首次超過了其他對沖基金、傳統資管公司以及銀行交易等其他類型的機構投資者,僅次于所有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量。由于普通個人投資者的交易與上述機構投資者無法平等比較,因此Tabb Group未將個人投資者納入對比中,但普通個人投資者在美股中的交易總量仍占比最大,達到29%。
機器以及設計這些機器程序的人類是如何征服投資世界的?他們用一個個程序算法、一個個數學模型,數萬億字節的數據,在每天的交易時段中分秒必爭,并最終在歷史上首次,達成美股近三分之一的交易量,成為主導美股交易的機構投資者。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2010年至今,在四大機構投資者類型中,量化對沖基金交易量是唯一呈上升趨勢的,2010年,量化對沖基金的交易量與以各大頂級投行為主的銀行交易占比一樣,為13.7%。而此后銀行交易量快速下降,到2017年僅占比3.4%。
實際上,到2016年底,量化對沖基金交易量占比就已經與其他對沖基金持平(占比均為25%),位列四大機構投資者類型中的第一位。今年以來,量化對沖基金占比繼續上升,獨占鰲頭。其他對沖基金占比卻繼續下降,最新數字為22%,位列第二。傳統資管公司的美股交易量也同樣下降至今年的18.6%,位列第三。
美股投資者的最新寵兒
進入2017年以來,量化對沖基金表現搶眼,日益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對沖基金研究公司(Hedge Fund Research)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量化對沖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達到9320億美元,占所有對沖基金資產規模的三分之一。在2009年底,量化對沖基金資管規模還只有4080億美元,占全部對沖基金資產規模的25%。
今年一季度,凈流入量化對沖基金的資金達到了46億美元,而其他對沖基金卻面臨著55億美元凈流出的局面。2016年一整年,量化對沖基金獲得了13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其他對沖基金卻慘敗收場,凈流出830億美元,2016年也成為自2010年以來唯一凈流出的年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量化對沖基金受投資者青睞,得益于其超高的收益率。在截至2016年底的過去五年中,量化對沖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是5.1%,由基金經理管理的其他對沖基金年平均收益率則是4.3%。今年一季度,量化對沖基金的收益率是3%,高于其他對沖基金0.5個百分點。
從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策略上看,投資者也越來越傾向量化交易類型?!度A爾街日報》報道稱,德銀在2016年底的調查顯示,投資者傾向的前五大資產配置策略中,只有一項與量化有關。他們分別是基本股市中性策略(其中32%投資者選擇該項策略)、宏觀策略(28%投資者選擇該項策略)、基本股市多空策略(26%投資者選擇該項策略)、量化股市中性策略(19%投資者選擇該項策略)、技術、媒體和通信板塊(12%投資者選擇該項策略)。
但2017年,在投資者傾向的前五大資產配置策略中,與量化有關的配置策略占到了三項。其中宏觀策略排在首位,27%的投資者傾向于選擇該種方法;18%投資者傾向選擇量化股市中性策略;15%投資者會選擇宏觀量化策略;14%投資者會選擇量化股市策略;以及14%的投資者會選擇金融板塊。
因為收益率高受投資者青睞,交易量又隨著資金的大筆流入水漲船高。安東尼·勞勒稱,“量化投資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不再是多年前的小角色,而是主導美股交易的‘大人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