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18 18:26:43
如今特色小鎮的風口繼續,但與此前一輪“小鎮”概念卻有所不同,從目前重點推行的小鎮來看,產業成為了最突出的核心因素。
在房地產市場調控和政策紅利刺激下,目前一大批房企已經布局特色小鎮領域,但行情越來越明確――只有具備產業能力的房企才可能有進入藍海的門票。
每經編輯 吳若凡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劉紫薇
近日,佛山、臺州、中山等多個城市紛紛出臺當地“第一批”特色小鎮名單。各地在特色小鎮的投入也不少,僅江蘇省設立的特色小鎮發展基金總規模就達1000億元,常州三個省級特色小鎮獲逾百億元融資支持。
可見,自去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的戰略后,全國小鎮進入了實質性的規模擴張期,并且在今年初,住建部聯合建行授信1000億元支持特色小鎮建設的背景下,小鎮發展進入快車道。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一輪潮流語境下的“特色小鎮”其實和此前毀譽參半的特色小鎮,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潛移默化,中國的小鎮建設其實已經游出第一階段,在“歸本溯源”的效應下進入了新的發展空間。
這兩輪發展最大的不同在于“定性”。
與此前一輪“小鎮”概念吹捧下的粗放潮不同,從目前重點推行的小鎮來看,產業都是最突出的核心因素。例如,江蘇每個特色小鎮要求新增中產業投資占比不低于70%。佛山首批特色小鎮,要求按照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的模式開展,每個小鎮建設原則上兩年內固定資產投資應達到20億元以上,但不含純住宅項目,降低以服務業為主的小鎮投資。
單純的房地產因素正在被剝離。在日前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276個全國特色小鎮中,以房地產為單一產業的小鎮在評審環節就將被一票否決。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助理、執行研究員李學鋒就告訴每經記者,開發商涉足特色小鎮,必須由之前的單純買地蓋房賣房,轉型為城鎮發展方案的綜合供應商,才能確保特色小鎮的成功。
“房地產投資雖然對小鎮開發的現金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比例必須進行限制,北京的‘睡城’回龍觀就是一個典型的教訓。”李學鋒告訴每經記者,開發商如果要成功切入特色小鎮,必須從原來單純的買地蓋房賣房,向城鎮發展方案的綜合供應商轉型,不能只盯著那塊地皮和那幾棟房子,使特色小鎮形成持續的增長能力。這一才能避免特色小鎮出現半截子工程、爛尾工程。
的確,在房地產市場調控和政策紅利刺激下,一大批房企已經布局特色小鎮領域,但行情越來越明確――只有具備產業能力的房企才可能有進入藍海的門票。
從目前實質進行特色小鎮開發的房企來看,多為保利、融創、萬科、華夏幸福、綠地、碧桂園、華僑城等規模龐大,且集團產業豐富或具備很強跨界實力的房企。
以綠地為例,綠地董事長張玉良在2017年才明確表示,“房地產板塊重點將‘特色小鎮’模式納入發展戰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綠地集團2014年前后開始在房地產主業以外,提出“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的重要戰略。及至2016年大基建規模翻升至1000億今年預到2000億;金融業務2016年約40億的利潤也已占集團利潤率的25%;消費領域正在發展大健康和供應鏈,三大版塊趨于穩定。
也即是說,綠地是在三大非房產業發展穩定的基礎上,才開始大規模進入“特色小鎮”領域。而據綠地控股集團房地產事業一部總經理助理謝雨介紹,這也正是綠地做小鎮的優勢。
“近幾年綠地的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等多元產業戰略理念優勢開始顯現,所以結合自身優勢提出特色小鎮大盤戰略,更能夠完成小鎮作為一個有機生態體的構想。”
據其介紹,綠地所謂的“有機生態體”,即基礎設施、建筑實體、特色產業、商業運營、金融資本缺一不可,是一個產業運營平臺,必須以特色資源和產業為內生驅動。而目前綠地的基建、金融、消費資源,已經有能力讓資源形成“體內循環”,造出活的小鎮。
其中,綠地最重要的一項思路是引進高端文化傳媒、高端教育、高端醫療、高端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和機構,加快城市功能型項目培育。在產業資源導入上,引進或培育文化旅游、養生養老、金融服務、跨境電商、研發服務等產業。
以綠地在杭州灣打造的小鎮為例。項目就規劃聯合政府打造創智小鎮,引入交大慧谷科技園,同時也將由綠地主導引入醫療健康產業園,打造康養小鎮。綠地為小鎮建設提供資金、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支持,小鎮項目在規定周期內要實現資金退出及盈利。
“2017年將落地新的產業題材,圍繞智慧健康城、文化旅游城兩個主題,在一二線重點城市遠郊及周邊,儲備10-15個特色小鎮大盤項目。”在產業、模式、資金、能力具備后,綠地公告中的這句話,明確呈現了綠地爭搶特色小鎮風口的決心。
而它的想法和路徑,也映射出了更多實力企業的野心。在這一輪特色小鎮“真刀真槍”的角逐中,淘汰將更快更徹底,上層的競爭無疑也更加激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