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17 15:11:22
3月15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聯合國內財經第一社群德林社出品的投教專題片《守護財富行動遠離投資陷阱——京城的賣房款和償命錢怎么突然就沒了?》于全網上線播出。旨在增強投資者風險防范意識,加大投資者權益保護力度。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左越
每經記者 左越 每經編輯 葉峰
3月15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聯合國內財經第一社群德林社出品的投教專題片《守護財富行動遠離投資陷阱——京城的賣房款和償命錢怎么突然就沒了?》于全網上線播出。
這是自去年3·15協會推出國內首個投資者教育MG動漫季播劇《你財知道?》后的又一力作,旨在增強投資者風險防范意識,加大投資者權益保護力度。
投教片展現真實案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3·15上線的投教專題片根據真實案例改編,案件的受害者都是缺乏投資知識和風險防范意識的中老年投資者,被宣傳高收益低風險產品的不法分子詐騙,導致投資款血本無歸。
片中,在某金融機構客戶經理的推薦下,主人公余莉(化名)用300萬賣房款全買了一款理財產品,這款私募基金被客戶經理承諾每年穩賺13%~14%。一年之后,本金和第一年的投資收益悉數到賬,收益率甚至比之前客戶經理承諾的還要高。
而從這里開始,一張騙局大網也正準備撲向余莉??蛻艚浝黼S即向余莉推薦了一款新產品,出于對客戶經理的信任和第一年的高額收益,余莉將300萬本金和追加的90萬投入到新的理財產品中。但到了要兌現第二次收益回報的時候,等待余莉的卻是接二連三的展期函,最終不僅收益無從取得,本金也血本無歸。
余莉的經歷并非個案,現實生活中被這類高收益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吸引而最終受騙上當血本無歸的中老年投資者還有許多。中老年投資者急于找到實現財產保值增值的投資渠道的心理,但是因為專業知識和投資能力的不足,并不具備鑒別投資風險的能力,因此只能通過熟人介紹等外在方式來做出投資決策。而不法分子恰恰是利用了中老年投資者的這些弱點,運用各種手段誘導投資人上當受騙。
清晰直觀掌握辨別投資陷阱
歷時數月的制作,該專題片通過對案例的深入分析和對受害投資者的多次走訪,真實還原了這起私募基金非法集資案件,并通過外部專家和協會相關負責人的解讀,讓投資者清晰直觀地了解和掌握辨別防范私募基金投資陷阱的要點。
從投教片里余莉等人的遭遇也能看出,輕信熟人推薦圖省心,在非正規金融機構辦理業務圖省事,對于投資來說這會大大提高投資風險。
而對于投資者來說,適當性管理就是認清自己、認清產品,不要相信所謂保本、高收益、無風險、穩賺不賠這類噱頭。北京紫華律師事務所主任錢列陽也在片中提到,作為投資者普遍容易輕信推薦人,由于對推薦人的信任而忽略了對產品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的了解。
針對片中投資者的經歷,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私募管理部主任董煜韜則提到,“按照現在的法律法規只有兩類機構可以向合格投資者宣傳推介私募基金,第一類是依法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第二類是在中國證監會取得了基金銷售資格并且成為基金業協會會員的銷售機構。除此之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推介私募基金產品。”
董煜韜也向投資者建議,“鑒于私募基金合同是非常復雜,強烈建議投資者第一要自己閱讀相關基金合同的核心條款、主要內容,第二如果有條件可以聘請專業律師在簽署基金合同過程中提供相關的法律意見。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文件,基金合同通常在我們的要求下除了合同本身還要有風險揭示書,在13項風險揭示的內容上逐項簽字,也就是讓投資者更加清晰自己的相關權利義務,真正做到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大家在購買私募基金過程中要關注幾點,首先要關注自己是否是合格的投資者,第二要關注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須是在基金業協會依法登記的機構,同時關注它是否持續合規運作,有沒有誠信不良記錄,第三要關注投資權益,也就是最基本的知情權,要求管理人定期進行信息披露,最后當權益受到損害時,要勇于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董煜韜在片中提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