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02 22:38:16
筆者認為,在金融監管體系重構、監管空白被堵塞的情況下,此次釋放出的低成本資金,即便因惜貸情緒(經濟下行,部分小微不良率反彈)對流入中小微企業的資金規模不能太樂觀,但也不會大規模流入房地產市場。至少,當銀行資金面緩解后,積壓的實體貸款會加速投放,全社會的融資成本會下降。更重要的是,為了防范巨量資金進入樓市,新一輪的調控已箭在弦上。
李宇嘉
今年以來,央行三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特別是6月24日第三次降準,并無嚴格的指標性要求,即普惠貸款占多大比例的銀行,才享受此次降準政策優惠。因此,業內將此次降準認定為“普遍降準”。
就在此前6月20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于未來流動性基調的定位為“合理充裕”,而非此前的“合理穩定”。6月27日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第二季度例會再次明確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提出“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而2017年四季度以來的基調一直是“有效控制宏觀杠桿率”。正因為如此,相關的政策表述引發了市場關于重啟貨幣寬松的討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事實上,寬松甚至“放水”,不僅不符合中央意圖,而且在當前經濟金融環境下,也無任何空間允許寬松或放水。
理解持續降準的貨幣政策邊際調整,要從“去杠桿”說起。
從2018年起,中央要推進“三大攻堅戰”,排在首位的是防范和化解風險,主要是金融風險。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載體就是“去杠桿”。不管宏觀杠桿率(債務/GDP),還是結構性杠桿率(地方政府、房地產杠桿率),我國杠桿率呈觸頂之勢已是共識。
去杠桿的第一步是緊縮支出,但2008年以來,全社會債務增長3.8倍,GDP只增長1.5倍,加上2017年下半年以來融資“堵后門”(嚴打非標),光緊縮支出還不夠。
于是,“去杠桿”之下債務違約現象有所抬頭。年初以來,信用違約合計253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47%,銀行不良率9個季度平穩后首次明顯反彈。
去杠桿導致違約本來應該比較正常,但去杠桿疊加大規模違約,會造成信貸緊縮,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上升,甚至正常融資也中止。截至今年5月,超2000億元債券推遲或取消發行,大量企業貸款和按揭積壓。
近期,一家知名的行業龍頭上市公司擬發行10億元公司債,結果僅認購5000萬元,流標率達95%。由此,債務還本付息正循環鏈條已出現斷裂的風險。另一方面,違約和緊縮循環,又會增加局部金融危機的概率,比如近期股市的“跌跌不休”。
日前在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強調,“防化金融風險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這意味著,去杠桿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想要畢其功于一役反而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因此,在“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基調下,需要根據“去杠桿”推進過程中信用風險暴露及其影響,適時調整以進行對沖。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去年“緊貨幣、緊信用”的基調,在今年逐漸向“松貨幣、緊信用”的基調轉變。2016年以來,“緊貨幣”主要表現在央行對公開市場的“投長抑短”,擠壓期限錯配及杠桿水平。2018年以來,三次定向降準、開展MLF(中期借貸便利)凈投放及擴大押品范圍、不跟隨美聯儲加息等,均意在保持銀行間市場較低的利率水平,以疏通債務順循環鏈條。
當然,釋放低成本資金,啟動實體生產和投資,讓新增利潤消化存量債務,對沖違約債務,也是推進和減輕去杠桿陣痛的關鍵。
目前來看,2016年底以來啟動的、針對中小微企業等普惠金融的定向降準,對釋放低成本資金的效果有所下降。全面降準、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輔以強力金融監管,確保資金滴灌到實體領域,這是檢驗4月27日落地的“資管新規”能否打破“資金一到商業銀行就會流向樓市”慣性的最佳檢驗場。從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到2018年4月底資管新規落地,從上到下的金融體系去杠桿、去通道、去鏈條監管體系逐漸形成。
今年1~5月份,全社會融資總規模新增了7.9萬億元,規模較去年同期少增1.45萬億元,增速(10.3%)再創歷史新低,其中信托貸款、委托貸款、未貼現票據等表外非標通道業務大幅收縮,M2增速持續處于歷史低位。
筆者認為,在金融監管體系重構、監管空白被堵塞的情況下,此次釋放出的低成本資金,即便因惜貸情緒(經濟下行,部分小微不良率反彈)對流入中小微企業的資金規模不能太樂觀,但也不會大規模流入房地產市場。至少,當銀行資金面緩解后,積壓的實體貸款會加速投放,全社會的融資成本會下降。更重要的是,為了防范巨量資金進入樓市,新一輪的調控已箭在弦上。
首先,棚改合同審批趨嚴,有助于堵住無序資金借助棚改流入樓市,推升地方債務,推動房價上漲。
2014年4月央行創設的、針對國開行等開發性金融的定向資金投放PSL(抵押補充貸款),以低成本資金投入,實現惠民生與房地產良性循環。2018年以來,熱點城市調控溢出資金疊加本地投資資金,三四線房價普漲。
未來如果再大規模投入PSL,不僅可能引發資金大規模炒作三四線城市,且在棚改收尾階段下,有可能激發地方以棚改為名,借助PSL加杠桿。同時,指向性更明確的地方棚改專項債取代PSL,更有助于引導資金投向拆遷補償、社區配套、補齊城市功能等棚改專項領域。
其次,新一輪樓市調控已經啟動,西安、長沙、杭州等紛紛啟動企業限購,阻擋實體資金借道企業違規進入樓市。
2018年,控制居民杠桿率、嚴禁企業資金違規進入樓市位列銀保監會防控金融風險十大任務。目前來看,范圍不斷擴大、覆蓋全國一二三四線城市的限售、限購、限貸、堵住搖號漏洞、打擊假離婚等措施,正在有序減少居民資金違規進入樓市和加杠桿的現象。下一步,貨幣政策“松貨幣”趨勢形成,規避釋放出的資金進入樓市,將是房地產市場調控重點。
從歷史經驗看,降準對房地產市場有一定利好。2012年以及2015年的兩輪降準后,房地產上市公司A股和H股股價分別實現20%~50%和40%~80%的漲幅。但是,此次降準后的6月25~27日,地產股連續3日下挫。顯然,包括棚改新政、收緊房企海外發債、新一輪調控、住建部啟動半年30城市場秩序大檢查等等在內,讓房地產市場需求面受到打擊,再加上流入資金受控制等,都意味著降準等松貨幣政策對樓市并不一定是利好。
反過來理解,降準可能彰顯的是,為了防止資金流入樓市,必須要以更嚴厲的調控來應對樓市。近期,不管是披露的房企負債率(79.4%)再創新高,還是70城有61個房價環比上漲(且0.6%的漲幅創一年來新高),都意味著房地產仍舊在吸納資金,降杠桿依然任重道遠。
(作者為資深地產研究人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