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26 23:14:39
連續回籠資金,也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政策的靈活性,釋放政策“穩健中性”的信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企業還是投資者,都必須保持平穩心態,不要誤讀政策,更不要錯誤地理解政策。
譚浩俊
26日,中國央行連續第三天暫停公開市場操作,從市場凈回籠資金700億元人民幣。自24日以來,中國央行已累積回籠資金2000億元。
聯想到本月23日央行意外投放巨量資金,開展5020億元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當日凈投放資金3320億元。這也是央行創設MLF以來,投放規模最大的一次操作。加上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的要求,于是有分析認為,這是貨幣政策放松的信號。
到底是不是貨幣政策放松的信號,顯然不能以央行的一次操作作為衡量的標準。政策放松,應當是持續的、不間斷地向市場投放貨幣,且必須是凈投放。時放時收,只能認為是市場變化的需要,而不是政策調整的結果。
那么,連續3天凈回籠資金,回籠額高達2000億元又說明了什么呢?為什么在剛剛凈投放3320億元后,就立即展開連續3天的凈回籠呢?難道市場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發生了急劇變化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顯然不是。對這次的凈投放和凈回籠,筆者認為,可能傳遞了兩個信號。
第一個信號,經濟繼續處于良性向好狀態,尤其是實體經濟,復蘇的跡象日趨明顯,對資金的需求量加大。
數據顯示,1~6月,中央企業中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152.8億元,同比增長33.9%,高于中央企業平均增幅10.9個百分點,增利額占中央企業利潤增量比重達78.6%。尤其是鋼鐵、煤炭、有色、石油石化等行業,效果更為明顯。
以鋼鐵行業為例,上半年,380家主要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97萬億元,同比增長15.33%;實現利潤1392.73億元,同比增長151.15%。
雖然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如果不是市場需求作保證,也是很難取得這樣的成就的。所以,對資金的需求不可避免地會增多,增加貨幣投放量也就有了必要。
更為重要的是,資金更多轉向實體經濟領域,無疑也是貨幣政策一直希望看到的結果??梢赃@樣說,目前經濟與金融的關系,已經朝著越來越協調的方向發展。信貸資金結構失衡的問題,也會隨著實體經濟資金占有量的逐步增多而改善。
第二個信號,貨幣政策并沒有轉向,穩健仍然是貨幣政策的主基調。松緊適度,無論是松還是緊,都會有一個度,都會圍繞穩健做文章,而不會亂松亂緊,更不會“大水漫灌”。
在向市場凈投放了3320億元資金并引起外界誤讀以后,緊接著連續3天凈回籠,回籠資金達到2000億元,這也是為了更好地向外界傳遞貨幣政策沒有放松的信號。
就算市場需求量增多,也不會迅速放開,迅速投放大量資金,而會依據發展需要,積極穩妥地向市場投放資金,并引起信貸資金通過結構優化向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轉移。
從這個角度來講,連續回籠資金,也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政策的靈活性,釋放政策“穩健中性”的信號。
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企業還是投資者,都必須保持平穩心態,不要誤讀政策,更不要錯誤地理解政策。
就目前中國經濟的實際、特別是韌性來看,就算外部因素變復雜了、環境變惡劣了,也沒有到需要貨幣政策大規模放松的地步,不需要“大水漫灌”。
當前需要做好的是,如何實施信貸資金的精準投放、合理投放、有效投放。
一方面,要確保政策執行的暢通無阻,避免半途截留或暗道流失。越是環境微妙的時刻,就越需要政策的精準到位和不折不扣執行,越需要打破“腸梗阻”。
另一方面,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必須放到首要位置,能給的政策一定要全部給到位,能解決的資金也都要解決到位。特別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從大企業、大項目的“情結”中走出來,把更多的政策資源用到小微企業身上,如小微企業的融資擔保問題、小微企業融資的負擔問題等。
總之,在強監管、防風險、穩增長的大環境沒有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穩健中性的基調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否則,會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讓風險防范、規范操作等遇到新的問題。
“穩”,仍然是當前經濟金融工作的主旋律。經濟發展要穩,金融政策也要穩,經濟與金融的關系更要穩。“穩”字當頭,才能百戰不殆。(作者為財經時評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