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1-06 22:29:38
每經評論員 王麗娜
2020年開年,瞄準潮流球鞋文化的“毒”App正式改名為“得物”,這個曾獲王思聰投資、喜歡玩文字游戲的垂直電商類App,如愿得到外界關注。
眾所周知,街頭潮流時尚代表著一種態度,“毒”更名為“得物”,雖說更符合人們對第三方電商平臺的認知、也更易懂,但似乎也少了那么一點和潮流相關的“酷”。
一雙球鞋,受到小眾球鞋愛好者“追捧”本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球鞋本質上還屬于一種純粹的消費品,甚至會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氧化變質,但“兩小時便從1元漲到3萬元”“一天內26個熱門款球鞋的成交額就能達到4.5億元”等叢生亂象背后,不僅僅是潮流文化興起和居民消費水平提升那么簡單,實際上這里面少不了“炒鞋月入百萬”的誘惑。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炒作。球鞋價格瘋漲背后,離不開品牌方、球鞋愛好者、鞋販子、球鞋交易平臺等利益相關各方。
無論從品牌營銷還是銷售額等方面考慮,對牢牢把控球鞋流通數量的Nike和Adidas等品牌方而言,球鞋漲價自然是求之不得。對于球鞋愛好者來說,一部分有經濟實力的人尚有“余力”收藏昂貴的限量版球鞋,但球鞋圈子里更多的是“散戶”。而面對動輒幾千元的潮流球鞋,不少心動的90后、00后們也加入炒鞋行列,也有用賣球鞋賺的錢買鞋,或者購買其他潮流物品的。
市場熱度上漲,使得球鞋交易類App層出不窮,作為頭號玩家的毒App,曾在2019年7月發布倡議書,號召“鞋穿不炒”、理性消費。
不過,高喊“鞋穿不炒”的毒App上鞋子的成交量并不低。在毒App首頁不難看到,一些暢銷款球鞋的銷量動輒數萬,千元以上的銷售價格也是普遍可見。據了解,毒App的主要收入源自賣家,每筆購買訂單毒App從中抽取賣家9.5%提成,比例不小。
某種程度上來看,對于球鞋交易類App來說,訂單越多,平臺獲利越多。鞋子是用來穿還是“炒”,對于平臺來說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平臺交易量的提升,而市場“炒鞋”熱度升溫,球鞋類交易平臺顯然不會排斥,拍手叫好恐怕都來不及。至于如何幫助消費者獲得更好的鞋子,以及如何給賣家和買家帶來更好的服務和用戶體驗,仍是當下球鞋交易類App首要研究的課題。
實際上,毒App,nice等一些被稱為“球鞋二級市場交易所”的平臺,受到的投訴均不在少數。不支持七天無理由退換貨,鞋子真假鑒定、瑕疵查驗問題,質量等售后問題屢見不鮮。
更為外界擔心的是,球鞋交易類App掌控著平臺交易數據,知道哪雙鞋子在哪個時間點的交易情況及未來走勢,對于平臺來說自然也不在話下。
而一些交易平臺如nice推出“閃購”服務,只交易球鞋所有權,而不見實物,甚至買入賣出可以無限循環,產生所謂“云炒鞋”模式,更是加大了“炒鞋”的泡沫。
目前,球鞋交易市場相對較小,尚沒有納入監管,泡沫過大、球鞋價格容易被操縱等風險突出。作為潮流文化的年輕受眾,對于球鞋交易市場的風險把控能力還很欠缺,亟須提高自身警惕性和風險辨別能力。
被炒起來的球鞋價格,讓那些真正的球鞋愛好者望而卻步,同時對于潮流文化也是一種傷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