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02 22:31:57
面對疫情,如何活下去是所有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但節流的方式不止降薪這一種。更為重要的是,在節流的同時也要積極開源,借好當下的各種“勢”來積極變革、儲蓄能量,這樣的企業,在疫情之后必定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每經評論員 李蕾
近日,國際知名投資機構淡馬錫宣布降薪,似乎降薪這件事從創業公司蔓延到了機構。但細看可以發現,國內機構除了諾亞財富外,主動降薪的并不多,降薪主要還是集中在創業公司之上。木屋燒烤、阿香米線、名創優品、水滴籌、優信、瓜子等都在近期宣布降薪,涵蓋范圍從高管至全員不等。也有員工表示并非自愿降薪,而是公司要求之下被迫選擇的結果。
疫情導致不少中小企業訂單減量、開工延后、資金緊張,面臨著資金鏈和供應鏈的雙重壓力。對他們來說,當務之急無非是“開源”和“節流”。尤其是后者,看上去既不用損兵折將,公司也不會因此背上債務和各種條款約束,相比裁員、貸款乃至對外融資,是一種更及時、更保險的救急方案。
不過,或許眼下節流了,但后續則可能造成核心人員流失,讓公司承受額外的損失,同時也降低了員工士氣,長遠來看其實得不償失。事實上,除了節流,創業公司還應該在開源上下功夫。筆者認為,這至少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拓寬銷售渠道。比如,蘇寧易購和購物中心要求全產業員工參與社群推廣和銷售。也有投資人向我們表示,會在“開源”方面為被投企業拓展更多渠道,從傳統的線下銷售向線上的全員營銷遷移,在資源、方法論、經驗上都為其做一些對接。換個視角來看,疫情也是考驗企業組織是否足夠靈活、能否快速轉向和升級迭代的一個契機。
第二,引入股權投資。很多零售消費類企業,尤其是餐飲類公司,現金流運轉不暢是其選擇降薪的主要原因。面對疫情,連一些餐飲巨頭都表態稱現金流只能撐三個月,著實令人驚訝。其實,如果現金流只能撐三個月,那么財務結構肯定談不上多健康,疫情只是加速了問題的暴露而已。還有一些企業堅持不融資,主要是擔心失去對企業的主導權,或是擔心此時融資被壓價甚至導致品牌估值下降等。引入投資固然會引起股權上的變動,但卻不一定是壞事。用好資本這把雙刃劍是當前幾乎所有企業的必修課,不應簡單逃避了事。
第三,用好政策紅利。綜觀當前政策面,中央和地方各級部門都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頗高的政策措施,通過減稅降費、加大金融支持等方式,加大對一些行業復工復產的支持力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超過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出臺了針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此外,央行、銀保監會在引導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方面,也出臺了不少措施,例如對貸款展期和續貸的臨時性安排,都是非常有針對性而且落到實處的舉措。正因如此,中小企業更應該積極知曉政策、用足政策、享受紅利。
總而言之,面對疫情,如何活下去是所有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但節流的方式不止降薪這一種。更為重要的是,在節流的同時也要積極開源,借好當下的各種“勢”來積極變革、儲蓄能量,這樣的企業,在疫情之后必定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