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5 09:51:24
每經記者 朱萬平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相關公司:新乳業(002946,SZ)
■市值:150億元(截至9月24日收盤)
■核心競爭力:并購賦能,外延式發展;卓越的投后管理能力;主打低溫產品
■機構眼中的公司:背靠新希望集團,鮮奶全國化龍頭,加速全國化
作為新乳業董事長、草根知本集團(產業投資平臺,劉永好等共同發起)總裁,席剛似乎已將忙碌看作家常便飯。
8月底的一天,記者在成都新津見到了他。當天,席剛和一幫公司高管與新津區的領導洽談在當地投資的事。次日,他還要赴重慶洽談事宜。
當日,席剛接受《每經人物·專訪董事長》欄目記者專訪時的裝束和往常其出席公開場合類似:白襯衫、黑色西褲,頭發整齊光亮,神情輕松。對于尚未完全落地的并購夏進乳業一事,他并沒有回避,不僅暢談對此次并購背后的考慮、并購對公司整體的戰略意義,還透露了一些臺前幕后的情況。
不同于伊利、蒙牛等傳統乳企巨頭,新乳業走出了一條迥異的并購發展之路。過去10多年,新乳業并購10多家地方乳企,整合了15個主要乳業品牌。簡單做并購很容易,難的是取得實效!這些年,新乳業的并購結果不錯,有何秘訣?席剛笑道:“哪里有啥秘訣,都是一步步被形勢逼的!”
聽“釘子戶”講講堅持的故事
并購夏進乳業幕后:跟進了3年,最終搶到手
“公司收購夏進乳業,這個項目我們跟進約3年了,經歷過多輪談判,且有眾多競爭對手,很多人搶。”席剛笑言。
今年5月,新乳業宣布以逾17億元收購夏進乳業的母公司——寰美乳業100%股權。7月,已完成了第一步收購60%股權的交割,支付約10.3億元現金。目前,剩余40%股權收購仍在推進中,這部分將通過發行可轉債支付。寰美乳業是寧夏區域乳業——夏進乳業的母公司,年營收在15億元左右。
在外界看來,新乳業當時宣布收購夏進乳業,或并非最佳時間點:一方面,那時國內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武漢一個月前才“解封”,疫情沖擊余波仍在;另一方面,疫情沖擊下,今年上半年國內乳企業績普遍有不同程度下滑,業績不好看。
對于收購的時機選擇,據席剛透露,夏進乳業這個項目,公司已跟進了三年,正式宣布是跟談判的進展相關。“并購這么大的項目,絕不可能是幾天就談下來。這個項目曾有很多競爭對手,我們也經過了多輪激烈角逐,才最終拿下來。”他稱。
實際上,在寧夏當地人士眼中,夏進乳業也是頗為不錯的并購標的。今年8月中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赴銀川,一出機場,便可看到夏進乳業的大幅廣告,亦可瞥見公司深耕當地市場的決心和實力。
銀川某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夏進乳業主打常溫奶,為當地龍頭品牌。在當地市場,夏進乳業基本上和伊利、蒙牛等國內乳企巨頭三分天下。
“原本,夏進乳業是銀川當地零售龍頭新華百貨(600785,SH)旗下的公司,后來剝離出來獨立發展,這幾年發展是不錯的。”該上市公司高管人士稱。
新華百貨背后是國內知名零售企業物美,而夏進乳業的原股東們退出也是基于各自發展考慮后的選擇。“新華百貨更想做強零售主業。”席剛認為。
在席剛看來,夏進乳業底子不錯,但更重要的是,它對于公司補強西北市場的戰略意義。“我們在西南市場諸如成都、重慶、昆明這些城市是比較強?,F在把夏進乳業收了以后,西北市場得以加強。至少在整個西部市場(除去內蒙古市場),我們算是頭部了。”席剛說。
席剛心中似乎已經有了一盤大棋的模樣:并購夏進乳業后,新乳業牢牢穩住西部龍頭地位,然后徐圖全國市場。他稱,未來公司仍將堅持并購戰略,做大做強。
下一個重點擴張目標是什么、擴張領域在哪里?“不能說哪個區域是擴張重點,這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情。”席剛很坦率,“有沒有合適的并購標的,別人愿不愿賣,有時候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實際上,隨著國內資本市場改革步伐加快,A股上市通道日益便捷。越來越多的區域中小乳企,更傾向于IPO而非被并購。其中,四川區域乳企——菊樂股份,這家去年營收8.5億元、規模遠低于夏進乳業規模的中小乳企,近年一直在謀求IPO。
持續并購擴張負債攀升 “財務安全可控”
“公司負債上漲,源于求發展,整體債務仍安全可控,近年來新希望集團發展較好,亦有支持。”
并購夏進乳業,是新乳業發展中的一大步。去年新乳業實現營收約56.75億元,夏進乳業營收在15億元左右,占新乳業體量的約四分之一;而按夏進乳業母公司——寰美乳業去年1~11月1.1億元凈利潤粗略估算,并表后新乳業的凈利潤將提升39%。毫無疑問,并購夏進乳業后,新乳業的營收和利潤都將再上一個新臺階。
不過,主要以現金方式收購,這給新乳業帶來了一定的財務壓力。先收購寰美乳業60%股權,要支付約10.27億元現金,其中約6億元需尋求并購貸款;而收購寰美乳業剩余40%股權需支付6.84億元,這要靠發行可轉債來籌集資金。
6億并購貸款疊加6.84億元可轉債,這將推升新乳業的資產負債率。截至今年6月末,新乳業的負債率為66.53%,在10多家A股上市乳企中排名靠前。據新乳業測算,收購寰美乳業后,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將升高至約74%。而伊利股份、蒙牛等行業龍頭負債率普遍在60%左右。
并購夏進乳業后,新乳業負債率將有所上升,這一直被外界關注。
席剛此前曾表示,負債要看是基于什么的負債,是為了加速公司發展,還是因經營不善所致。“我們其實是為加速發展而不斷并購,從而需要不斷增加融資,它其實是為助推公司高速發展的。”席剛認為,目前的負債水平對新乳業而言,風險整體上是可控的,公司能夠承受和消化。同時,適度比例的負債對公司發展有利,勿需擔憂。
近年來,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希望集團)的發展向好。有新希望集團的支持和信用背書,新乳業的融資成本也較低。據新乳業披露,上述約6億元并購貸款的實際年化利率僅4%左右。
低溫奶市場競爭加劇 “巨頭難通吃”
“與常溫奶的邏輯不同,低溫奶門檻很高,是需要完善的冷鏈基礎設施與運營經驗。巨頭難通吃。”
長久以來,在中國乳業,新乳業一直都被視為獨特的存在。其他乳企大多以常溫奶為主,形成規?;?ldquo;碾壓”優勢。而新乳業則恰恰不同,近年來公司低溫奶占比持續提升,今年上半年新乳業低溫奶的銷售占比超過60%。
席剛坦言,新乳業之所以選擇主打低溫奶,錯位競爭實是故意為之。在國內伊利、蒙牛雙雄爭霸的格局下,只有避開行業老大和老二的絕對優勢領域,才可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好在如今隨著國內消費持續升級,低溫奶的品質優勢越來越受到認同。
如同蔬菜、海鮮,更新鮮的產品一定會帶來更好的口感和體驗。在多種場合下,席剛曾介紹過公司的王牌產品——“24小時”低溫鮮奶。顧名思義,這款鮮奶只賣當天,從產品上架到下架不超過24小時。席剛透露,這背后是對供應鏈的管理和控制,“24小時”低溫鮮奶的活性物質更多。
相比常溫奶,低溫奶的毛利率普遍要高10~20個百分點,而增速則更為明顯。2019年新乳業的低溫鮮奶增長率達到28%。低溫奶市場擴容、加之更為豐厚的利潤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巨頭的目光。
目前,伊利、蒙牛等巨頭已開始對低溫奶市場戰略投入,在一二線市場不斷攻城略地。今年上半年,伊利的低溫奶市場份額也有所提升。面對巨頭的競爭,席剛倒是頗為坦然,“我們還是堅持既定的發展戰略,無論外部環境怎么變化,關鍵是做好自己,增強核心競爭力”。
“更多的同行進入低溫奶領域,顯然會增加競爭強度,但也可以把低溫奶這塊‘蛋糕’迅速做大。隨著越來越多乳企‘重金’加入,也預示著低溫奶發展的好時代正在到來。”席剛對記者表示。
與常溫奶不同,低溫奶有其內在的邏輯:一方面,低溫奶保質期短,需要大量的冷鏈基礎設施;另一方面,低溫奶對奶源、渠道、管控等要求更高,這對企業的運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低溫奶保質期短(一般是5~7天),需全程冷鏈;銷售半徑有限,同一品牌很難覆蓋全國,地域品牌壁壘高,這些都導致在低溫奶領域,巨頭很難像常溫奶一樣,以成本和規模優勢實現贏家通吃。
被逼出來的內行與“聯合艦隊”
“當初我們收了一堆公司,形勢也不太好,逼迫你必須要一步步把企業變好,很多時候,是沒辦法,形勢逼你一步步變得更加優秀。”
席剛是新希望集團的一名“老兵”,他笑稱自己是集團的“釘子戶”,在此工作超過了25年。“當初,與我一起進入公司的大學生共有20多個,但最終只有我一人堅持留了下來。”席剛自嘲,有時當“釘子戶”也不是件壞事。
在新希望集團工作的25年間,席剛干得最長的工作還是乳業。從2004年進入新乳業,席剛在此工作了約16年。“到新乳業前,我從沒干過乳業。當初,我一直說自己是個乳業外行。”然而,就是席剛這個“外行”,最終帶領新乳業走過中國乳業殘酷的競爭時代,歷經風吹雨打。如今,新乳業體量已不小,全國化龍頭雛形初現。
“10多年過去了,我再也不用講自己是外行人了!”席剛笑道。
回顧新乳業過去10多年的發展歷程,其就是一部并購整合史,通過這一獨特的“1+N”模式,新乳業打造了一支城市型乳企的“聯合艦隊”,公司相繼整合了15個主要乳品品牌,擁有47家控股子公司、16家乳制品加工廠。
相比之下,與新希望幾乎同時進入乳業的德隆、維維等大型企業,都以慘淡收場而告終:德隆在2003年與匯源“交惡”最終退出,其憑借匯源的銷售網絡來發展乳業的愿望也隨之泡湯;維維在2002年收購西安東方后,也因具體經營問題與被并購方產生摩擦,最終一拍兩散。
在并購夏進乳業后,新乳業在國內包括奶粉企業等上市乳企中,營收規模排名將升至第7位,僅次于伊利、蒙牛、光明、飛鶴、H&H國際控股(01112,HK,旗下擁有合生元)和三元股份。“比大不是我們的優勢,我們沒有刻意追求規模大。”席剛也坦言,“我們追求的是一步步把公司做優”,“這個我們還是比較有希望的”。
在席剛看來,并購不是簡單地做加法,而是通過這種融合產生更大的價值,并購能夠產生乘法效應是最好的。“如果只做加法,那是無法產生出超額價值的。”席剛認為,新乳業還是有點乘法效應的。
席剛沒有說假話。過去十幾年間,新乳業把并購的成都的華西品牌從以前的2億~3億元規模做到如今的近15億元;昆明的雪蘭品牌從當時的1億元左右,做到現在的約12億元。為何并購屢屢成功?席剛笑稱,都是被逼的,形勢所迫。
“當初收了一堆公司,機遇也不太好。形勢逼迫你必須把企業一步步變好。”席剛舉例道,就像新希望最先養鵪鶉,鵪鶉養多了沒有飼料吃,就做飼料,飼料做了以后,又開始養豬,豬養多了不好賣,那只有屠宰,屠宰以后賣不完,可能又去做深加工。
“很多時候,是形勢一步步逼你變得越來越優秀。像我們并購一家乳企,不用心去管,肯定不行的。”席剛透露,當年進入新希望時,自己從未干過乳業,自己也是一步步被逼成了內行。
席剛自稱是個樂觀的人。在采訪中,他說過這樣一段話,“很多事是否是機會,取決于你怎么看,怎樣選擇。我這個人凡事往好里想的,往好里做,比較陽光地去看一些問題,往往能取得不錯的結果。”而這樣的樂觀態度,在當下疫情“黑天鵝”仍未結束,全球政治經濟形勢日趨復雜的環境下,似乎更加難得。
記者手記|堅持做正確的事,做樂觀的人
在諸多場合,記者都見過席剛,也逐漸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席剛是四川營山人,自稱是個“苦出身”,后來考上大學,進入新希望集團工作,一干就是25年。而同一批進入新希望的20多個人,都走了,就他一個留了下來,自嘲是集團的“釘子戶”。
20多年的風風雨雨,起起伏伏。席剛為什么沒有離開?他認為在新希望這個平臺上長期奮斗是有價值的,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每當遇到困難和瓶頸,他總會樂觀、積極地看待問題。我把這總結為:堅持做正確的事,做樂觀的人!
20年來,席剛不是沒遇過困難。2004年,劉永好安排他到新希望乳業工作時,他對乳業幾乎“一竅不通”,自稱是外行人。但憑借著堅持和樂觀的精神,外加勤奮好學,最終讓他成為乳業的領軍人物。
席剛認為自己是個“勞碌命”。如今的他仍奔波在路上,希望帶領新希望乳業走得更高,飛得更遠,把公司做優、做強。毫無疑問,前路不會一帆風順,未來新希望乳業仍有很多坡要爬、很多坎要過。(實習生王重月對此文亦有貢獻)
記者:朱萬平
編輯:張海妮
視頻編輯:朱星運
視覺:鄒利
排版:張海妮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