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都市圈城市群可貢獻經濟增長70%以上動能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15 22:16:01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旭    

    “最近我們搞研究,我提了一個‘1+3+2’的結構性框架——‘1’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3’是指在實體經濟方面存在著新的三大短板,‘2’是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未來都市圈城市群大概能形成我國整個經濟增長動能的70%以上。”

    1013日,在2020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作如上表述。

    對于如何發展都市圈城市群,劉世錦強調,我國城鎮化還有20個百分點左右的發展空間,中國經濟今后70%~80%的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都來自都市圈城市群。同時,綠色發展主要的載體就是城鎮化的過程,所以當前必須要搞綠色城鎮化,“綠色城鎮化是綠色發展的主要載體,主戰場。”

    高峰論壇現場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都市圈將貢獻經濟增長大部分動能

    從全球發展歷程來看,都市圈城市群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從大到強的支撐。紐約大都市帶、東京城市圈、倫敦城市群等都在國際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國也高度重視推動城市群的發展。

    在“十三五”規劃中,我國就提出了一批城市群發展的規劃,包括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等。

    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首次提出努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劉世錦認為,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

    其中,“1”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為下一步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3”是指在實體經濟方面存在著新的三大短板: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夠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補上三大短板后中國的實體經濟才能夠轉型升級;“2”是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

    劉世錦認為,中國未來的城市格局大體上是以大都市圈城市群為主體,但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并非是讓大的主體城市人口規模不斷增大,否則只會帶來“城市病”。

    圖片來源:新華社

    劉世錦強調,都市圈發展過程中亟待破解的矛盾,就是要對大城市的核心區進行功能疏解,這就需要在城市周邊形成都市圈,就是5070公里范圍得發展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小城鎮,讓大城市里的人可以朝外走,而農村居民還可以進一步集中。所以都市圈的發展,其實是一個小分散、大集中。

    盡力讓中等收入群體數量倍增

    劉世錦認為,當前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把“49”轉化成“94”。

    他解釋說,目前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約有4億人,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所謂中等收入群體,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就是3口之家每年的收入是在10萬到50萬元之間,大體上是人均一個月的收入在3000塊錢以上。

    而現在的問題是,我國有大約9億人,他們每個月的人均收入低于3000塊錢,關鍵就是要這讓一個群體發生改變。

    “我們認為,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以后,需要提出另一個目標,就是用10到15年時間,使中等收入群體達到9億人口左右,實現倍增,也就是說是現在的中等收入群體由4億人變成9億人。”劉世錦說,這一個轉化的過程,會是中國經濟今后十余年中最大的潛能所在。

    要擴大消費,就要讓低收入群體實現收入增長,但如何才能增加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呢?

    對此,劉世錦強調,低收入群體既是消費者,更是生產者和創新者,關鍵是如何實現幾者之間的轉換或循環。出路就在于加快以都市圈、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化。不僅是由農村進入城市,更重要的是由小城鎮進入大都市圈和城市群。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0%。

    劉世錦表示,從現在經濟發展來講,我國的城鎮化現在還有20個百分點左右的空間,這也是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擴大消費的重要動能。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最近我們搞研究,我提了一個‘1+3+2’的結構性框架——‘1’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3’是指在實體經濟方面存在著新的三大短板,‘2’是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未來都市圈城市群大概能形成我國整個經濟增長動能的70%以上?!?10月13日,在2020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作如上表述。 對于如何發展都市圈城市群,劉世錦強調,我國城鎮化還有20個百分點左右的發展空間,中國經濟今后70%~80%的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都來自都市圈城市群。同時,綠色發展主要的載體就是城鎮化的過程,所以當前必須要搞綠色城鎮化,“綠色城鎮化是綠色發展的主要載體,主戰場?!?高峰論壇現場每經記者李彪攝 都市圈將貢獻經濟增長大部分動能 從全球發展歷程來看,都市圈城市群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從大到強的支撐。紐約大都市帶、東京城市圈、倫敦城市群等都在國際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國也高度重視推動城市群的發展。 在“十三五”規劃中,我國就提出了一批城市群發展的規劃,包括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等。 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首次提出努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劉世錦認為,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 其中,“1”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為下一步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3”是指在實體經濟方面存在著新的三大短板: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夠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補上三大短板后中國的實體經濟才能夠轉型升級;“2”是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 劉世錦認為,中國未來的城市格局大體上是以大都市圈城市群為主體,但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并非是讓大的主體城市人口規模不斷增大,否則只會帶來“城市病”。 圖片來源:新華社 劉世錦強調,都市圈發展過程中亟待破解的矛盾,就是要對大城市的核心區進行功能疏解,這就需要在城市周邊形成都市圈,就是50到70公里范圍得發展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小城鎮,讓大城市里的人可以朝外走,而農村居民還可以進一步集中。所以都市圈的發展,其實是一個小分散、大集中。 盡力讓中等收入群體數量倍增 劉世錦認為,當前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把“4:9”轉化成“9:4”。 他解釋說,目前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約有4億人,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所謂中等收入群體,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就是3口之家每年的收入是在10萬到50萬元之間,大體上是人均一個月的收入在3000塊錢以上。 而現在的問題是,我國有大約9億人,他們每個月的人均收入低于3000塊錢,關鍵就是要這讓一個群體發生改變。 “我們認為,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以后,需要提出另一個目標,就是用10到15年時間,使中等收入群體達到9億人口左右,實現倍增,也就是說是現在的中等收入群體由4億人變成9億人?!眲⑹厘\說,這一個轉化的過程,會是中國經濟今后十余年中最大的潛能所在。 要擴大消費,就要讓低收入群體實現收入增長,但如何才能增加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呢? 對此,劉世錦強調,低收入群體既是消費者,更是生產者和創新者,關鍵是如何實現幾者之間的轉換或循環。出路就在于加快以都市圈、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化。不僅是由農村進入城市,更重要的是由小城鎮進入大都市圈和城市群。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0%。 劉世錦表示,從現在經濟發展來講,我國的城鎮化現在還有20個百分點左右的空間,這也是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擴大消費的重要動能。
    雙循環 都市圈 城鎮化 綠色發展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