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1-27 13:04:46
◎限購加碼:落戶杭州市未滿5年的,在限購范圍內限購1套住房。
◎限售升級:新建住宅項目搖號中簽率小于或等于10%的,5年內不得轉讓。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魏文藝
1月27日上午,杭州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領導小組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增加二手房交易成本(增值稅免征從2年到5年)、人才限購升級(人才無房補丁)、限售加碼(從取得不動產證開始計算)、限售升級(10%以下中簽率項目)、關閉投機通道(落戶不滿5年只能買一套)等方面進一步加碼房地產市場調控。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認為,杭州這一調控政策直指一二手房價倒掛所產生的投機性需求。同時針對無房家庭和高層次人才給予了更多搖號優先傾斜,亦是保障新市民居住的有效舉措。預計此舉對于杭州樓市長期穩定將起一定作用,尤其對于投機性購房有著明確的打擊態度,短期內也會對杭州樓市起到降溫作用。
杭州市人民政府官網截圖
《通知》進一步加強住房限購,落戶杭州市未滿5年的,在限購范圍內限購1套住房。將限購范圍內住房贈與他人的,贈與人須滿3年方可購買限購范圍內住房;受贈人家庭須符合本市住房限購政策(不含遺贈)。
對此張波指出,將落戶5年內鎖定限購一套,是打擊炒房行為的直接體現。杭州過去一年市場熱度較高,從數據來看,截至2020年底,杭州商品住宅成交量已連續6年突破10萬套(2020年為115904套)。更值得關注的是,杭州核心十區的商品住宅成交均價2020年環比上漲超過13%。通過需求側的調控,可有效抑制投機性需求的增長。
在張波看來,杭州這一政策的作用是堵漏洞,通過贈與方式來達到突破限購或者取得購房資格,尤其是政策中明確提出受贈家庭必須擁有購房資格,是明確對于“明贈暗買”的漏洞進行了有效封堵。
數據來源:中指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對2018年4月4日開始實施的《關于實施商品住房公證搖號公開銷售工作的通知》中確定的“無房家庭”的認定標準進行了調整,新增一類無房家庭:2018年4月4日后轉讓杭州市限購范圍內住房的,在限購范圍內無自有住房記錄滿3年,可認定為無房家庭。
事實上,杭州在近幾年的人才爭奪戰中收獲頗豐,大量人口的流入也伴隨著市場購買力不斷增加。2020年杭州新引入的35歲以下大學生就超過了30萬人,大量的新市民居住問題也在不斷凸顯。“為保障新市民的居住需求,杭州從無房戶搖號優先開始落手,并對無房戶進行了嚴格限定,此舉效果會較為明顯。”張波表示。
此外,《通知》還完善了高層次人才優先購房政策。明確自《通知》發布之日起,高層次人才轉讓杭州市限購范圍內住房的,須在限購范圍內無自有住房記錄滿3年方可享受高層次人才優先購房。
“從杭州2020年3月調整了高層次人才政策后,杭州的高層次人才流入速度明顯加快,2020年全年累計認定A類至E類高層次人才超過2萬名,引入人才后如何留住人才,更好讓人才實現安居樂業,在保障高層次搖號優先的同時,還明確限定了其無房的背景。”張波表示,杭州此舉在保障高層次人才購房需求的同時,也精準封堵利用政策進行投機的可能性。
《通知》進一步加強住房限售,規定杭州市限購范圍內,新建商品住房項目公證搖號公開銷售中簽率小于或等于10%的,自取得不動產證之日起5年內不得轉讓。優先滿足無房家庭購房需求的熱點商品住房項目,購房人以優先購買方式取得的商品住房,自取得不動產證之日起5年內不得轉讓。
資料來源:中指研究院整理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尤其是上半年杭州新房搖號狂熱,以遠洋西溪公館為代表的現房項目因可立即套現引發“瘋狂”搖號。再加上7月24日杭州市政府被約談,政策開始收緊,下半年杭州接連出臺的兩次新政可以說是“調控政策的精細化版”,表現出力度小、更靈活的特征,側重打擊“假落戶、假離婚、假人才、假無房戶”,其落腳點在于填補此前搖號政策、人才優先購房政策的漏洞,繼續穩定市場預期。從新政落地的實際效果來看已經在市場上有了一定體現,如“萬人搖”現象不再出現、無房戶的中簽率有所提升等。
“但由于一二手房價的存在,市場的投機性需求依然存在。為消除市場隱患,從后續交易環節上進行調控,可有效引導市場預期,同時可將短期炒作性需求快速清場。”張波表示,本次杭州限售升級,可有效降低市場熱度,持續房價整體穩定。
與此同時,《通知》還進一步加強稅收調節,明確杭州市限購范圍內,個人住房轉讓增值稅征免年限由2年調整為5年。
張波表示,此舉增加了交易環節的轉讓成本,由于強化流轉環節征稅,稅收疊加到房價將有可能超出購房者預期,阻礙潛在需求向實際需求轉化,形成二手房的降價壓力,從而實現二手房市場的房價穩定。但單一靠稅收政策對市場影響力度有限,結合政策中的限購和限售政策,組合力度的效力就會持久。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