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12 09:17:48
每經記者 張鐘尹 每經編輯 陳旭
劉尚希精彩觀點:
● 隨著今年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正常,財政對沖風險的壓力有所減緩,所以赤字率、地方政府債務等有一定微調,但財政政策方向上并沒有出現大的調整。
● 去年部分財政支出還在持續發揮作用,而疫情風險又得到緩解,因此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沒有必要再加碼,可以略微減少一點。
● 對市場主體來說,宏觀確定性增強了,企業就會有良好的預期,像公平競爭、市場化配置等問題,都可以通過改革來增強宏觀確定性。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今年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今年要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宏觀政策要繼續為市場主體紓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轉彎,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完善,進一步鞏固經濟基本盤。
2021年,我國赤字率擬按3.2%安排、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7.8%……
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系列財政政策的調整背后有哪些考慮?如何進一步緩解地方財政收支的壓力?如何看待今年經濟增長目標?
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每經頭條特別推出“奮斗中國·兩會高見”欄目。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今年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正常,財政對沖風險的壓力有所減緩,具備了適當降低赤字率的條件,當前赤字率、地方政府債務等都有微調,但政策方向并沒有出現大的調整。
財政支出結構微調反映出公共風險有所變化
NBD:去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了6%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您如何判斷今年的經濟運行情況?
劉尚希:去年沒有設定具體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基于疫情的高度不確定性。
而今年疫情可控性大大增強,設定了預期目標,這有助于讓大家聚焦經濟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增強經濟內生的動力。從這點來講,設定預期目標可以讓全社會有一個明確的心理預期,堅定發展信心。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當前設定的增長目標不是一個指令性任務,而是一個預期的結果,這樣可以避免地方層層加碼。為什么是6%以上的目標,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基數效應:因為2020年受疫情沖擊,全年經濟增速只有2.3%,尤其是一季度出現負增長,因此今年一季度同比可能會出現高增長。
今年的經濟增長不能簡單與上一年比較,或許與2019年的情況相比更為合適,實際上,要連續幾年來看,會更容易搞清當前的經濟走勢。
另一個考量是,設定6%以上,是因為疫情在我們國家已得到良好的控制,增強了國內的宏觀確定性。我認為這是一個大前提,經濟復蘇的這種勢頭可以進一步延續。原來受到嚴重沖擊的聚集性消費,可以進一步得到釋放。
NBD: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擬按3.2%左右安排,同時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您如何看待赤字率等相關財政政策的安排?
劉尚希:對于赤字率和地方債務的安排,首先要把財政政策放到宏觀政策的大框架里來觀察和認識。財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觀政策,會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年度的情況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也就是相機抉擇。
總的來說,隨著今年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正常,財政對沖風險的壓力有所減緩,具備適當降低赤字率的條件,所以赤字率、地方政府債務等有一定微調,但財政政策方向上并沒有出現大的調整。
從原理上來講其實很簡單,就是財政風險和公共風險的權衡。
公共風險通常表現為經濟社會領域的風險,比如說疫情風險、經濟下滑風險、生態環境的風險等,這些公共風險的強度決定了財政風險的強度,也就決定了財政對沖的力度。公共風險越大,財政對沖的力度就越大,財政風險就越高,意味著赤字、債務這些指標就會上去。
從2020年情況看,除1~2月、7月和10月以外,其他各月財政支出均高于財政收入
我們現有財政政策的調整變化也是根據公共風險的強度來進行的,當前公共風險水平跟歷史情況相比,依然比較高,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多;但與去年相比,公共風險的水平則明顯下降。
另外,可以從公共風險的結構去觀察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
在預算安排上,財政支出主要是奔著風險去的,哪個領域的風險大,哪個領域的支出安排就會增多。比如去年,公共衛生領域風險突發,那么衛生健康支出就會大幅上升;科技方面“卡脖子”的風險較大,財政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也會隨之增加。
2020年,財政對沖公共風險的重心放在疫情方面,兼顧其他風險。去年的財政政策反映出一個明顯特征,即對疫情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民生風險和外部風險等各種風險進行權衡和排序,通過風險排序來確定財政政策的重心和首要目標。
由于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及應對疫情需要,2020年我國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間的差額較前兩個年度有所擴大
從這個原理可以看出,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與公共風險的變化,是不斷去適配的。財政支出可以說是公共風險的指向標,即財政支出跟著風險在走,支出結構也會隨著風險結構變。
NBD: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擬安排3.65萬億元,比去年減少1000億元,您認為今年專項債的調整是基于哪些考慮?
劉尚希:這與財政支出跟著風險走是同樣一個道理。
不論是中央債務還是地方債務,都是奔著風險而去的,風險大了,債務規模就會上升。
比如地方政府專項債,形成地方的支出,用于疫情防控、基礎設施、公共衛生等等。疫情風險百年一遇,所以去年專項債達到了歷史的高點。
目前來看,去年的這部分支出還在持續發揮作用,同時在疫情風險得到緩解的情況下,專項債規模沒有必要再加碼,可以略微減少一點。
實際上,今年專項債的力度也并不小,比去年的高點只減少了1000億元。要注意到,目前拉動經濟的方式正在調整轉變,投資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更注重的是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促進民間投資等方面。
用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來改善市場預期
NBD:《關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指出,2021年,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7650億元,增長8.1%。您如何看待今年的預算收入目標?
劉尚希:我認為這是能夠實現的,去年全國財政收入比上年下降3.9%,在此基數上增長8.1%,并不是很高。2021年的預算收入與2019年相比,增幅并不會太大。
NBD:2020年設立了財政直達資金機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并擴大范圍,將2.8萬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納入直達機制,規模明顯大于去年。您如何看待納入直達機制的資金增多?
劉尚希:這主要還是解決地方的財政風險問題。目前地方財政運行比較緊張,從今年來看,地方新增可用財力增幅可能不如去年,2020年新增財力的同比增幅是比較高的,今年因為做了相應的調整,同比增速沒有去年高。
在地方財力仍比較緊張的情況下,要做好地方財政?;久裆?、保工資、保運轉“三保”工作,就有必要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力度,同時通過資金直達的方式,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對沖地方的財政風險,為地方財政運行注入確定性。
NBD:您曾多次強調,當外部環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或公共風險水平上升時,企業成本會出現普遍上升態勢。您認為財政政策應當如何對沖公共風險?
劉尚希:不確定性是確定性的反面。如果宏觀確定性增強,市場主體的預期改善,大家就能安下心來,企業就會有長期打算。假如宏觀不確定性越大,市場主體就很難有長期打算,甚至隨時可能退出市場。
所以,宏觀確定性是極其重要的。對企業來說,首先關注的就是宏觀確定性將會怎么樣。在宏觀不確定性增大的情況下,企業很多事情都干不了,或者即使能干也會是基于短期的考慮。
如何才能增強宏觀確定性?我認為首要因素是深化改革,尤其是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對于市場主體來說,這能夠增強他們的信心。宏觀確定性增強了,企業就可預期了。比如像公平競爭、市場化配置等問題,這些都可以通過改革來增強宏觀確定性,進而增強市場主體長期發展的預期。
其次,宏觀政策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具備相機調控的特點。要強調的是,宏觀政策調整也好,變化也好,都應有一個邏輯,這應該是可預期的。企業會根據這個邏輯去預判宏觀政策的調整方向。
如果宏觀政策是不確定的,或者不可預期、難以預期的情況,對市場的負面影響就比較大,企業行為就會紊亂。
因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宏觀政策不急轉彎,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基于此,財稅政策就會按照“不急轉彎”的要求進行系統性梳理,既要保持和鞏固優惠性幫扶措施的效果,又要有序退出部分臨時性政策,盡量減少短期的調控性政策,同時積極完善具有長期效應的制度性政策,推動形成全國統一、公平的市場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更加穩定的政策預期。
再者,要應對國際大環境的變化。全球市場還在波動起伏,比如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匯率波動、大國博弈等因素都會給世界經濟帶來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宏觀政策要增強企業預期,要通過市場給企業增加一些對沖波動的手段和工具。
記者手記 | 財政政策提質增效將助力市場主體青山常在
在剛過去的2020年,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特殊時期采取特殊舉措,將赤字率從2.8%提高至3.6%以上,并發行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元,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2.6萬億元……
一系列財政措施及時出臺,有效對沖了經濟下行壓力,在助企紓困方面發揮了極大的效力。
疫情蔓延初期,全國財政收入一度大幅下滑,收支矛盾異常突出,地方財政運轉尤為困難。隨著各項舉措落地見效,我國財政運行逐季好轉,預算執行總體良好。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一年。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的總體要求,今年將有2.8萬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納入直達機制,規模明顯大于去年。同時,“確?;久裆С鲋辉霾粶p”的要求,將助力市場主體青山常在、生機盎然。
記者:張鐘尹
編輯:陳旭
視覺:鄒利
排版:陳旭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