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18 09:49:22
每經記者 李可愚 張懷水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星 陳旭
1月17日,2021中國經濟年報正式出爐。
從經濟總量看,2021年中國GDP連續第二年超過100萬億元,并突破11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占世界經濟比重進一步上升,人均GDP已逐年接近高收入國家人均水平的“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國經濟8.1%的增速,不僅彰顯經濟復蘇取得的巨大成績,也創下近10年來的新高。
回顧不平凡的2021年,我們可以發現,進出口創紀錄、工業生產強勁、消費穩步恢復成為這一年中國經濟的“主旋律”。
展望2022年,投資企穩、改革紅利接踵而至,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新“引擎”。
“十四五”開門紅:
GDP總量跨過110萬億關口
人均GDP首破1.2萬美元
縱觀2021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可以發現,不少指標創下多年來的新高,一些全社會矚目的關鍵指標甚至大幅突破歷史最好水平。
在最受全社會關注的全年GDP增速方面,數據顯示,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而上一次出現超過8%的增速,還要追溯到2011年。
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此次發布的8.1%大幅超過此前設定的目標。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2021年取得較高的經濟增速與2020年的較低基數有很大關系,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2020年我國并未像一些主要經濟體一樣出現負增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2020年守住經濟正增長的基礎上,2021年依舊實現經濟的較高增速實屬不易。
從近期各主要經濟體披露的2021年全年GDP數據或預測看,中國8.1%的增速依然屬于非常高的水平,無論是同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國家相比,中國的增速都可以說是名列前茅。
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分別拉動中國經濟增長5.3、1.1、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4%、13.7%、20.9%。
而從總量上看,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首次跨過了110萬億元這個關口。
回溯GDP總量歷史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2020和2021兩年中,我國GDP總量接連跨過“100萬億”和“110萬億”兩個大關,而此前,我國GDP總量從跨越“90萬億”到跨越“100萬億”,花了兩年的時間。
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能夠收獲這樣的成績,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大盤”已充分消化疫情帶來的影響,實現了量和質的穩步提升。
更令世人矚目的是,2021年我國人均GDP出現超預期大幅度抬升,首次超過1.2萬美元大關。
寧吉喆披露,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萬元人民幣,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2551美元。而在一年之前,我國人均GDP處在約10431美元的水平,短短一年間增幅高達約20%,這可以說是一個相當不俗的成績。
與此同時,約1.25萬美元的人均GDP,也已經接近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就在2021年12月中旬,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曾表示,2021年我國 GDP有望達到110萬億元,人均GDP約1.2萬美元,接近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標準。
對于中國人均GDP為何在短短一年內取得如此大的增長,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這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
一是2021年我國GDP增速達8.1%,總量上來了人均GDP增幅一定會大;
二是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定、穩中有升,所以人均GDP換算成美元計價自然漲幅也比較大。
寧吉喆也指出,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折合17.7萬億美元,而2020年是14.7萬億美元,因為過去一年人民幣匯率上升,這樣計算出來的增量約為3萬億美元。
進出口首破6萬億美元: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占比持續提升
2021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散發等多重考驗,我國外貿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不僅進出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而且外貿結構持續優化,顯現出強勁的韌性。
寧吉喆表示,2021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39.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兩年平均增長11.3%,按美元計價,我國貿易規模達6.05萬億美元,占世界市場份額繼續提升。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2021年,以美元計價,我國進出口規模達到了6.05萬億美元,在2013年首次達到4萬億美元的8年后,年內接連跨過5萬億、6萬億美元兩大臺階,達到了歷史高點。
根據商務部此前公布的《“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中國貨物貿易的預期目標為:到2025年中國貨物貿易規模達到5.1萬億美元。這也意味著,我國在“十四五”開局第一年就已提前完成規劃設定的目標。
據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我國前五大貿易伙伴依次為東盟、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對上述貿易伙伴進出口分別為5.6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5.35萬億元、4.88萬億元、2.4萬億元和2.34萬億元,分別增長19.7%、19.1%、20.2%、9.4%和18.4%。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3.6%,比整體增速高2.2個百分點。
從產品類型來看,2021年,與宅經濟相關的商品出口在上一年高增長基礎上,仍然有較強的國際市場需求。
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液晶顯示板出口金額同比增長30.5%,玩具出口額同比增長28.6%,家具及其零件同比增長18.2%。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2021年外貿取得靚麗“成績單”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企業自身的努力、穩外貿政策的持續發力,也有外部因素帶來的新機遇。
霍建國強調,受疫情影響,歐美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沒有能夠完全恢復,東南亞國家停工停產客觀上給中國外貿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海外消費需求對中國外貿的依賴度有所提升,疊加部分海外訂單轉移到中國,客觀上對出口形成了拉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3~2021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從6.46萬億元增長至11.6萬億元,年均增長7.5%,占同期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從25%提升至29.7%。
霍建國表示,2021年,RCEP談判生效步入加速期,中國與東盟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更加緊密,信心進一步提升。RCEP生效落地給外貿進出口帶來的政策利好,在2022年有望進一步顯現。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總值都取得了較快增長,尤其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比重進一步提升,體現了我國推進貿易市場多元化取得新進展。“未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高增速仍有望持續。”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13~2021年,中間產品占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比重由2013年的49.8%提升至2021年的56.2%,2021年出口汽車零配件、紡織品、鋰電子蓄電池分別增長26.7%、14.1%和50.4%。
此外,能源、農業、礦產等領域合作向好。2021年我國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原油1.18萬億元,增長44%;農產品3265.5億元,增長26.1%;金屬礦砂2127.7億元,增長24.9%;天然氣1854.5億元,增長38.9%。
高增長≠高通脹:
CPI創近11年來新低
與PPI剪刀差明顯縮小
2021年困擾全球多數主要經濟體的高通脹問題,在我國得到了較好的應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0.9%。其中,城市上漲1.0%,農村上漲0.7%。
分類別看,食品煙酒價格下降0.3%,衣著上漲0.3%,居住上漲0.8%,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0.4%,交通通信上漲4.1%,教育文化娛樂上漲1.9%,醫療保健上漲0.4%,其他用品和服務下降1.3%。
在食品煙酒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1.1%,鮮菜價格上漲5.6%,豬肉價格下降30.3%。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上漲0.8%。2021年1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漲幅比上月回落0.8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各季度經濟數據發現,2021年CPI第一季度與上年同比持平,上半年同比上漲0.5%,前三季度上漲0.6,全年CPI同比增0.9%。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負責人和首席分析師楊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當前CPI比較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生豬價格比較低,對CPI是負向的拖累而非正向的拉動;二是工業生產比較強勁,企業產成品庫存較大,上游的漲價因素主要被中游制造業吸收,向下游傳導并不明顯,因此居民端沒有承受太多的漲價壓力。
記者注意到,在工業生產方面,數據顯示,2021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6%,兩年平均增長6.1%。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增長5.3%,制造業增長9.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1.4%。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2%、12.9%,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8.6、3.3個百分點。
在楊暢看來,工業生產延續了修復態勢。從同比數據來看,2021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4.3%(前值3.8%),兩年平均增長5.8%(前值5.4%)。從環比數據來看,12月環比增長0.42%(前值0.37%),延續回升跡象較為明顯。
“與2017~2019年同期相比,環比增速也在正常水平,從定基指數來看,2021年要明顯高于2017~2019年,工業生產屬于高位平臺波動企穩。”楊暢說。
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CPI指數為自2010年以來的低點,這是否意味著面臨緊縮風險?對此楊暢表示,“緊縮不至于”,通貨緊縮的定義是CPI至少20個月處于負增長區間。
另外,2021年全年PPI比上年上漲8.1%,其中在2021年12月,PPI和CPI漲幅均出現較明顯回落,物價上漲勢頭趨于放緩。PPI與CPI之間的剪刀差降至8.8個百分點,比上月收窄1.8個百分點。
楊暢表示,PPI波動大,CPI波動小,二者之間的剪刀差縮小,主要原因是PPI有所回落。
而PPI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價格回落。“煤炭2021年上半年漲得多,是因為控產的因素,下半年就緩和了。”楊暢說,驅動原油價格的因素比較多,2021年初主要是全球經濟都在修復,對于原油有基本面的拉動作用,下半年開始,通脹壓力比較大,各個國家央行都有收縮貨幣的意圖,這對原油價格形成了制約。
消費強勁復蘇:
社零總額首破44萬億元
超過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盡管受到疫情的沖擊,2021年我國消費仍然呈現出諸多亮點。
寧吉喆介紹,2021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兩年平均增長3.9%。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21年44萬億的社零總額規模已經創歷史新高。即便在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1.2萬億元,與2021年相比相差約2.8萬億元。
寧吉喆指出,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超過50萬億元,增長4.9%。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9.1%,比上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還是內需拉動為主。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收入穩步提升是推動消費規模創新高的關鍵因素。
此外,供給端的創新為促進消費提供了更加廣泛的選擇,也更好地滿足了消費升級的需要。“比如數字化產品類型更加豐富、節能環保類商品不斷增多等,都起到很好的刺激消費作用。”
談及2021年我國消費市場的特點,寧吉喆指出,升級類消費需求持續釋放,限額以上單位金銀珠寶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9.8%、18.8%。
2021年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30884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8042億元,增長12.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
趙萍表示,當前消費存在的矛盾點是供給端不能滿足實際的消費需求。因此,未來消費增長潛力主要體現在如何讓供給端更精準地匹配消費需求。與此同時,服務消費也將是極具增長的潛力領域,“比如在線醫療、在線教育、養老服務等。”
趙萍認為,進入2022年,如果疫情能夠清零,服務消費將進一步復蘇,這將為國內消費的進一步恢復提供良好的支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為了提升居民消費,1月17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做好近期促進消費工作的通知》,這也是年內首個促消費重磅文件。
通知提出,要在精準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春節、元宵節等傳統佳節消費旺季契機,適應居民消費習慣變化和提質升級需要,挖掘消費熱點和增長點,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推動實現一季度經濟平穩開局。
新一年經濟增長預計“前低后高”:
全年GDP有潛力繼續保持在5%以上
進入2022年,全球疫情仍舊嚴峻,國內經濟存在多方面壓力,我國GDP增長潛力到底如何?
對此,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政策重心轉向穩增長、政策基調傾向于“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背景下,經濟有望在年中實現疫情沖擊后的二次探底并企穩回升,大概率是“前低后高”的走勢,全年GDP有潛力繼續保持5%以上的穩定增長格局,前期消費和投資相對偏軟的情況在2022年將會有所改善。
王軍認為,具體來看,2022年中國經濟繼續復蘇的主要驅動力主要來自六個方面:
一是隨著收入改善和穩消費政策見效,消費將繼續溫和復蘇,增長幅度保持在5%~7%左右;
二是在政府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的支持下,基建投資有望企穩回升,繼續發揮壓艙石作用,增速或反彈至5%~6%左右;
三是制造業投資結構性擴張、持續回暖潛力較大,尤其是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綠色、低碳投資,數字經濟領域投資、專精特新領域投資和高技術行業相關投資有望加快;
四是新動能的培育和增長態勢良好,產業升級繼續加快;
五是供應鏈韌性較強,出口降溫是大概率但不至于斷崖式下跌,預計將逐漸向前期平臺回歸,增幅大致在5%~10%之間;
六是宏觀調控有較為充足的擴張空間,財政、貨幣政策彈藥充足、工具多樣。
固定資產投資是“三駕馬車”中重要的一環。2021年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44547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3.9%。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總的看,2021年投資保持了恢復態勢。下一階段,投資增長走勢看好。盡管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全球疫情影響仍在持續,對投資增長形成一定制約。但從我國發展階段看,擴大有效投資有潛力、有空間,也有動力。
除了促發展投資潛力巨大、補短板投資空間廣闊、創新投資動力充足外,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政策也正在發力。
寧吉喆表示,隨著2021年下半年以來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節奏,還有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快下達進度,“十四五”規劃確定的102項重點項目陸續啟動,“兩新一重”項目(即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重大交通水利等項目)有序建設,以及財政貨幣投資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都有利于固定資產投資穩步恢復。
他介紹,從投資的先行指標看,2021年1~12月份,新開工項目287760個,比1~11月份增加36767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比上年增長3.3%,比1~11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加快。“年初以來,各地又按規劃開工了一批重點項目,可以說投資增長前景看好。”
改革激發經濟活力:
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交易、
注冊制改革等備受期待
在投資發揮更大作用的同時,新的一年,多方面改革措施的推進,也將為經濟穩步增長帶來更強的推動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21年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新一年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
具體來看,要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穩步推進電網、鐵路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調動地方改革積極性,鼓勵各地因地制宜、主動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就在新年伊始的1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明確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試點地區布局、實施方案編制報批工作。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記者指出,在新冠疫情發生后,我國潛在經濟增速出現放緩,此時通過要素市場化改革激發經濟內生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具體來看,在土地要素方面,有關政策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省域聯動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交易;完善彈性出讓年期出讓制度和“標準地”出讓制度;在技術要素方面,促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完善創投監管發展政策,推進技術和資本要素融合發展等。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相關政策明確,支持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內開展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居住證互通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地提供。通過此類改革,未來戶籍資源或要素可以實現更好流通,客觀上有助于城市群和都市圈戶籍政策更加協調統一,對于人口或人員的自由流動有積極作用。而在勞動力資源流動的帶動下,顯然也對當地的人口落戶和購房需求釋放產生積極的作用。
而在社會高度關注的資本市場改革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1月初,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接受采訪時介紹,目前來看注冊制試點已經達到了預期目標,全面實行注冊制的條件已逐步具備。證監會正抓緊制定全市場注冊制改革方案,確保這項重大改革平穩落地。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對記者分析,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將依靠土地、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傳統要素驅動調整為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上來。而科技創新依賴于資本市場,2022年全面注冊制有望加速推進,引導資本進一步向技術前沿突破和戰略新興產業集聚。
對于國企改革來說,2022年也是一個大年。日前召開的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暨地方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會議指出,要決戰決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健全國資監管體制,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作貢獻。
記者手記丨面對挑戰 中國經濟仍有望成為全球增長主要推動力
剛剛過去的2021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超預期的“成績單”:GDP總量首次突破11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首超1.2萬美元……
進入2022年,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都面臨著多重挑戰,決策層也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2021年亮眼的成績單已成為過去,展望2022年,投資企穩、改革紅利接踵而至,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新“引擎”。
應對挑戰和壓力,中國經濟已經提前筑牢了雄厚的基礎,自然也就更加從容。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中國經濟依然能夠保持穩中有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記者:李可愚 張懷水 張蕊
編輯:陳星 陳旭
視覺:蔡沛君
排版:陳星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