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5 21:47:15
◎7月25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移動負責和飛信業務的客服處確認,和飛信已停止推廣和運營,其官方APP也已下架,今年9月30日起將停止提供服務且無法實現用戶及數據遷移。到達保存期限后,用戶個人信息將被刪除。
◎2020年12月22日,三大運營商聯合部分企業推出了新產品,將短信業務升級為5G消息,用戶無需下載客戶端,就可實現“消息即服務”。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 楊卉 每經編輯 楊夏
7月25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移動負責和飛信業務的客服處確認,和飛信已停止推廣和運營,其官方APP也已下架,今年9月30日起將停止提供服務且無法實現用戶及數據遷移。到達保存期限后,用戶個人信息將被刪除。
和飛信停服公告 圖片來源:中國移動和飛信官網
和飛信的前身是“飛信”,全盛時期,飛信用了三年時間將用戶做到5億,一度成為QQ最大的競爭對手。2016年,飛信更名和飛信,成為中國移動旗下“和字輩兒”一員。兩年后,中國移動宣布飛信轉型為主打通訊與協同辦公的“和飛信”業務。但幾番掙扎后,最終還是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在多位電信專家及分析師看來,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三大運營商都曾推出產品應對即時通訊市場,但成效不大,這塊市場已逐漸被放棄。不過,也有專家認為,三大運營商聯合在2020年12月聯合部分企業推出的5G消息明顯是針對即時通訊市場而來。今年5G消息開始商用,一場大戰或將拉開帷幕。
“收到請回復”、“80后留下時代的眼淚”……自打和飛信即將停止服務的消息傳出后,網友和用戶的回憶洶涌而上,占據了社交媒體評論區。
7月25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移動負責和飛信業務的客服處確認,和飛信已停止推廣和運營,其官方APP也已下架,今年9月30日起將停止提供服務且無法實現用戶及數據遷移。到達保存期限后,用戶個人信息將被刪除。
和飛信,很多80、90后更習慣它曾經的名字——飛信。
2007年,2G后期3G前期,即時通訊服務“飛信”誕生,融合了語音、GPRS、短信等多種通信方式。彼時,移動通信逐漸被接受,移動互聯網則尚未爆發,飛信的出世占足了天時和人和。
“當時中國移動幾乎一家獨大,有推出通信應用并迅速獲取海量用戶的能力。飛信還抓住了手機和電腦通信的業務盲點,做大做強是技術和市場雙驅動的結果。”通信高級工程師袁博7月25日通過微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2010年前后,飛信收獲了5億注冊用戶,高峰期活躍用戶接近1億。熱戀情侶、高校班學生老師,都曾是資深用戶。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7月25日通過微信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更是直言,曾經他也一度認為其他通訊軟件不一定能競爭過飛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
按住進度條快進10年,其他通訊軟件依舊守著自己的用戶,飛信卻已經退場了。
對于飛信業務的落敗,不少用戶認為是中國移動太在意短信業務收入,每次回復都要收費,過于“割韭菜”,且社交關系鏈不如其他即時通訊軟件強大所致。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也通過微信進一步指出,錯過3G和4G重大機遇;無法跨越聯通和電信跨網絡運營;集團沒有意識到手機社交軟件的意義,內部對飛信重視程度不夠等都是飛信敗走市場的原因。
此外,項立剛還提到,沒趕上時代步伐,運營機制也要“背鍋”。“飛信是中國移動的合作伙伴神州泰岳(SZ300002,股價4.22元,市值82.76億元)來運營的。后續中國移動雖然也想做改變,但招標也需要很長時間。”
和飛信之后,運營商們要在即時通訊市場黯然退場了嗎?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7月25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指出,早前三大運營商都曾有過相關產品,但用戶基礎大,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導入和留住用戶,逐漸退出競爭。其中飛信已算堅持較久的產品。在付亮看來,近年來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運營商已不再將即時通訊作為主要方向。
張孝榮也指出,從集團而言,和飛信只是個小的部門業務,關閉對中國移動整體戰略影響不大。不過,他還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從即時通訊的角度看,運營商已有“重大舉措”。
2020年12月22日,三大運營商聯合部分企業推出了新產品,將短信業務升級為5G消息,用戶無需下載客戶端,就可實現“消息即服務”。
“5G消息明顯是針對即時通訊市場而來,意味著一場大戰拉開帷幕。今年5G消息開始商用,已經開啟了較為低調的發展。”張孝榮稱。
對于新業務,業內觀點并不統一。在產經觀察家、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看來,從飛信此前嘗試過的轉型——改名和飛信進軍移動辦公平臺市場來看,其戰略思維上仍有局限,不如互聯網企業開放和敏捷,且無法擺脫既有利益的掣肘。“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平臺依然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應用開發還是第三方企業更具競爭力。”丁少將稱。
袁博等人也指出,飛信向SaaS轉型緩慢,一是其商業模式較單一,不如競爭對手免費獲客服務盈利的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有利;在競爭機制上也無法匹配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快速的業務迭代需求,再次落敗理所應當。至于5G消息還能在即時通訊領域分到多大的蛋糕,仍有待觀望。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11681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