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03 01:17:10
每經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
日前,2022年(第四屆)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暨工業行業數字化轉型年會在浙江烏鎮召開。本次大會以“加快工業數字化轉型 推動經濟穩中求進”為主題,探討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進展、挑戰與機遇,探索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創新融合的新未來。
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技術正在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要影響,大數據與實體經濟各領域滲透融合范圍不斷拓寬,融合力度不斷加大,融合深度不斷加深,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不斷涌現,數據和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局面加快形成,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方式、質量發生變革。
因此,在過去幾年,在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撐下,各個行業紛紛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訴諸大數據,為產業發展賦能,降本增效,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等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進程不斷加速,重構了產業結構,變革了生產方式。
其中,工業互聯網是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和實現路徑,中國信通院5273家企業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我國56.1%的企業采用了云上平臺,37.5%的企業開展了基于平臺的數據分析業務。通過構造互聯網基礎設施,搭載智慧化平臺,進行網絡化協同,開展個性定制,延伸服務范圍,創新生產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增加了產業鏈價值。
以武漢石化為例,通過部署大數據方案,數據的采集和分析效率顯著提升,企業進行業務數據分析的效率提升了40%,降低了60%的人力成本,提升了1%的收益率。東風等汽車企業也通過汽車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平臺,縮短了市場需求探索周期,產品仿真精度超過99%,存貨周轉率提升了5%。
數據釋放面臨痛點難點
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新模式和新業態的出現,生產模式從大規模同質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從產品生產轉型產品服務。比如,海爾、美的等電器企業,搭建了用戶需求數據為基礎的產品制造體系,讓設計師、供應商可以網絡協作,落實個性化產品生產。而金風科技,則通過構建風機預警模型,對設備實時監控,對葉片斷裂事件至少提前兩個小時預警,減少了非計劃損失成本。
可以看到,不論是個性化生產,產業鏈價值提升還是管理模式的創新提升,工業互聯網下行業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本質上都有賴于企業數據的處理能力的增強,包括數據收集、存儲、分析,平臺建設、數據管理能力等,其最底層邏輯仍舊是數據的邏輯。
巴菲特曾經在以色列投了一家工業刀具企業,他給這家企業的估值非常高。巴菲特看中的并不是刀具、模具的技術多先進,他真正看中的是它的數據能力。這家企業擁有全球的工業刀具大數據,非常精準地掌握了行業中需要的工業刀具類型、更換時間節點等數據。
因此,基于數據能力形成對供應鏈、產業鏈的洞悉能力、控制能力,才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真正要義所在,讓數據能力沉淀為企業真正的數字化競爭力,比簡單以降本增效為目標的數字化更加深入,更加具有持續性和長遠發展的意義。
當前數據要素價值釋放面臨痛點和難點,比如,不同設備和數據格式不一致,會導致工業互聯網無法實現數據的匯聚和分析,導致工業互聯網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等,仍是未來工業互聯網建設、完善、促進實體經濟價值釋放需要突破的重點。
釋放價值需打通三張網
值得關注的是,企業的應用大數據正在從生產的單個環節向生產端、消費端甚至是產業鏈的全鏈條延伸,這也就意味著工業互聯網若要充分釋放價值、賦能產業、提升企業競爭力,已經不僅僅要著眼于生產本身或者企業本身,而應將工業互聯網放在全產業鏈、全行業甚至是跨行業、跨區域的視角下,充分釋放價值,提升產業效率。
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有很多討論,比如給轉型的數字化企業更多支持和鼓勵政策,提高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等,事實上讓企業由下而上自主進行數字化轉型,融入到工業互聯網的生態中,根本舉措在于增加利益,增加預期,讓市場引導,讓市場拉動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讓工業互聯網建設形成閉環,具有內生動力。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兩個概念就是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可以理解成是工業互聯網跟消費互聯網中間的一個鏈接。不論是優化制造,還是柔性制造,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滿足需求,而消費互聯網則可以鏈接消費者,為市場分析和預測提供支持和幫助。
近日,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數字化助力消費品工業“三品”行動方案(2022~2025年)》,提出數字化助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方面重點任務,事實上明確了工業互聯網建設的根本目標,即提振消費、消費升級。
因此,工業互聯網更多是智能制造或者是制造業的數字化,而它如何鏈接產業鏈、鏈接消費鏈條,事關能否真正形成工業互聯網的“生成-消費-再生產”的完整閉環。將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數據流打通,進行工業互聯網建設,才能把握工業互聯網建設的核心,增加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動力,充分釋放工業互聯網價值,讓企業“拿著訂單去生產”,提升效率及品質。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