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06 00:11:06
這次系列增量政策是繼今年先后出臺“穩工業32條”“助企25條”“穩經濟131條”等政策之后,廣東再次出招促進工業平穩增長,目標就是要牢牢把握三季度關鍵期,聚焦全年目標任務精準發力,確保全年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每經記者 楊歡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131790
9月5日上午,廣東省穩工業“1+3”系列增量政策新聞發布會召開。近日,廣東省政府制定實施了穩工業“1+3”系列增量政策。其中,“1”是指《進一步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3”是指《廣東省汽車零部件產業“強鏈工程”實施方案》《廣東省硅能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和《工業設計賦能廣東行動方案(2022-2025年)》3項行動。
其中,“1”即為穩工業增量措施,包括全力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全力提振釋放消費需求、全力抓好工業投資和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全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力紓解中小企業資金困難、全力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全力服務支持企業發展壯大。
3項行動則分別指向加強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為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提供核心支撐;注重創新驅動、應用牽引,鼓勵開放合作、培育生態,力爭到2025年將廣東省建設成為我國硅能源產業集群高地;加快推動設計成果產業化,提升廣東省制造業的內生動力。
解讀: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條件的省份要力爭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并對經濟大省提出了明確要求。
廣東表態,要抓住三季度關鍵期,千方百計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勇挑大梁,力爭實現最好結果,為全國穩住經濟大盤作出廣東努力、廣東貢獻。
根據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而今年上半年,廣東GDP59518.4億元,同比增長2%,各項主要指標距離年終目標均有一定差距。
這次系列增量政策是繼今年先后出臺“穩工業32條”“助企25條”“穩經濟131條”等政策之后,廣東再次出招促進工業平穩增長,目標就是要牢牢把握三季度關鍵期,聚焦全年目標任務精準發力,確保全年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工業被認為是廣東穩增長的“牛鼻子”,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1萬億元,同比增長3.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4%,占GDP比重為32.1%。
但與此同時,受疫情和當前復雜國際局勢等因素影響,廣東在穩工業及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上也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此次政策中提出以“鏈長+鏈主制”協同推進建立重點產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供需對接機制,引導國有企業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投資力度。
同時,對于“家底”單薄的中小企業,廣東提出全力紓解中小企業資金困難,包括支持銀行機構向中小微企業發放循環授信、隨借隨還的貸款等多項措施。
國家發改委:下半年是回補二季度疫情損失的關鍵期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5日下午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楊蔭凱在發布會上表示,受需求不足、疫情沖擊等影響,經濟恢復的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接續政策措施,加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的基礎。
從出臺的時機看,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的重要窗口,三季度出臺政策至關重要。下半年是回補二季度疫情損失的關鍵期,也是政策發揮作用的黃金期,必須搶抓時間窗口,果斷出臺接續政策,有力保持經濟恢復發展的勢頭。
從政策力度看,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總體規模合理適度,能夠有力配合銜接形成組合效應,推動經濟加快恢復,同時不搞“大水漫灌”、不預支未來,既利當前,又利長遠。
從政策的重點看,接續政策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著力擴大有效需求,促投資帶消費增就業,強化能源供應保障,穩定糧食生產,抓好物流保通保暢,持續為市場主體減負激活力,有利于進一步鞏固經濟恢復的基礎,切實增強發展后勁。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爭分奪秒抓好落實,推動相關實施細則早出快出、應出盡出,用改革辦法加快釋放政策效能,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努力爭取最好結果。
上海:2025年初步建成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體系
據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5日消息,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上海市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到2025年,上海市初步建成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體系。核心技術研發取得重大進展,核心裝備初步實現自主配套。大規模、多場景、高等級、多車型應用初具規模,智慧交通生態加速融合。規則、標準、監管體系實現突破優化,基本建成系統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管理體系。
安徽1億元投資支持“皖江”承接產業轉移
近日,安徽省財政廳撥付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1.05億元,支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平臺建設,推動重點地區轉型發展。本次下達的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中的滁州輕工產業高端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安慶潛山經濟開發區智慧園區建設項目、滁州明光經開區電子產業孵化器項目建設,對于提升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優化產業分工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將起到有力推動作用。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9月5日消息,9月2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題會暨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工作推進視頻會。會議指出,沿江11省市堅持問題導向,緊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突出問題,不斷強化追根溯源、系統治理,有力促進了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整改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有關省市要引起高度重視,全面深入對照檢查,推動問題解決。會議要求,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以問題整改帶動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不斷取得新成效。
應急管理部調研組:計劃增編在重慶組建一支專業森林消防隊伍
近日,國家森林消防局政治部副主任回春雷率調研組一行到重慶市就增編組建專業森林消防隊伍工作進行調研并召開座談會。據調研組介紹,按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整合改革計劃,將于今年為全國森林消防隊伍增加一定編制,其中包括計劃增編在重慶市建立一支專業森林消防機動隊伍。預計重慶市今年將招錄第一批人員,2023年上半年,在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完成集中培訓后,返回重慶工作。2023年下半年,再選調第二批人員補充組建隊伍。
占比外貿總額65% 外貿20強城市出爐
9月4日,在第二屆中國對外貿易合作發展論壇上,《中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正式發布。經統計各城市最新貿易數據得出,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蘇州、東莞、寧波、廣州、廈門、天津、青島、成都、重慶、杭州、無錫、南京、佛山、鄭州、金華、西安和大連。2021年,這20個城市的外貿總額為25.8萬億元,占全國外貿總額的65%。
整體來看,發展交通、模式更新、產業升級等是20強城市發展的主要原因。“傳統意義上的對外貿易,基本是靠訂貨進行單一的貨物出口。而現在,依托于數字化技術、數字化平臺,可以出口貨物以外更多的虛擬、在線服務,以豐富的商品形式拉動外貿額。”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評價道,未來,依托于中國自貿區對外開放的紅利,我國在貿易模式的更新上還大有可為。
《機遇之城2022》發布 北上深廣繼續位列前四
9月2日,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成果發布環節,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聯合發布《機遇之城2022》報告。報告的調研方法采用普華永道城市評估工具對選定的城市進行觀察,評估包括十個觀察維度,涵蓋了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城市基礎設施、自然環境、人口、城市治理及城市影響力等多個層面。
觀察城市為47座,覆蓋了中國多個主要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如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
報告顯示,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進程已開啟高質量深化發展的新篇章,以中心城市帶動現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設、深化區域協調發展、關注綠色發展,都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的城市發展重點。總排名居前14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成都、寧波、蘇州、武漢、香港、重慶、長沙和鄭州。
圖片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2021年度中國城市跨境電商發展報告》發布,廣州位居“引領發展”城市首位
據南方網消息,近日,2022世界跨境電商大會在廣州南沙舉辦。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仲澤宇在會上發布了《2021年度中國城市跨境電商發展報告》。
報告從3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25個三級指標評價中國城市跨境電商發展。3個一級指標分別是跨境電商的發展基礎、跨境電商的發展規模和跨境電商的發展潛力。8個二級指標分別為產業基礎、營商環境、交易規模、產業鏈主體、跨境電商載體、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人才培養。
報告共選了70個城市,第一梯隊為引領發展的15個城市,廣州排在首位,其他14個城市依次是深圳、杭州、鄭州、寧波、上海、蘇州、青島、成都、南京、東莞、重慶、北京、福州、長沙。第二梯隊為加速發展的45個城市,第三梯隊為潛力巨大的10個城市。
中國城市跨境電商發展梯隊圖 圖片來源:南方網
外交部新任發言人毛寧亮相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9月5日,中國外交部新任發言人毛寧正式主持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成為外交部第33任新聞發言人。據外交部官網顯示,毛寧現任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一職。另據公開資料顯示,毛寧曾任外交部亞洲司朝鮮半島事務辦公室主任、中日韓合作秘書處副秘書長、駐美國使館參贊、外交部亞洲司副司級干部、外交部亞洲司政工參贊、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等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